根据《关于积极稳妥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接收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浙江大学提前做好研判,充分厘清当前报到证取消后学校在毕业生就业管理实践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开展全方位深入调研,谋划推进衔接工作,精准高效就业指导与服务,全力以赴深化取消就业报到证改革,形成了数据强支撑、机制有保障、系统优服务的工作举措,助力报到衔接顺畅,保障毕业生便捷就业。
聚焦重点调研,梳理预判问题
以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为牵头,校内安全保卫、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等相关单位人员和劳动保障学科专家组成的报到证研究课题组面向浙江省、杭州市及下辖区、街道等各级人力社保、教育、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走访调研,面向用人单位发放《报到证取消后就业工作影响调查问卷》共计98份,全面梳理报到证相关业务流程,深入了解报到证取消后相关职能部门的运行工作机制和衔接流程,以及取消报到证后高校和毕业生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难点,加强研判预估、增加谋划应变,梳理问题并提出应对思路如下:一是预判学校就业信息统计存在难点,增强校院两级及时精准统计重要性认识;二是预判学校与用人单位报到衔接存在难点,切实发挥线上网签与跟踪管理便捷优势;三是预判学校对毕业生合法权益保障教育紧迫性难点,及时跟进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自主性、就业经办同志就业管理熟练度的教育和培训。
优化工作机制,完善去向登记
学校高度重视,分管领导亲自主持召开“毕业一件事”专题会议,组织学生、就业相关职能部门、院系就业分管负责人、毕业生代表、毕业离校系统建设方等开展座谈交流,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多次召开会议,进一步探讨报到证取消后就业管理和相关衔接机制,在毕业离校系统中新增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流程,在确保及时精准掌握我校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充分提高毕业去向登记数字化管理水平,加快完善数字就业系统中早已于2017年启用的网上签约与毕业去向登记应用模块,做好现有完整毕业去向数据的“无感”离校通过,查漏补缺并实时登记毕业去向新增数据,提高毕业生和院系管理人员的就业手续电子化办理便捷度,相关工作举措被《中国劳动保障报》报道。同时“整装待发”,建好与国家、省级就业信息系统数据统计入库接口,就业数据真实准确及时报送,数字化支撑取消就业报到证有关工作衔接。
精心精准精细,拓展服务广度
一是广而告之、及时宣传,在就业信息网站中面向校内外发布《浙江大学关于报到证取消后相关衔接工作的通知》,细化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就业流程相关事项,及时向毕业生和所有院系、用人单位宣传解读相关政策,确保报到证取消后衔接工作的推广度、认知度。二是主动出击、访企拓岗,确保校企交流合作深入持续。春季攻坚、百日冲刺,保障就业大局稳定。学校分管领导带队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赴重点单位走访交流。通过就业网、公众号、工作群等形式向毕业生精准投送岗位约万个;向国家重点战略发展区域主动邀约,校院两级广泛联动,按领域组织召开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材料化工高分子类、医药大健康类和建筑工程、计算机行业等招聘会,持续引导浙江大学毕业生心怀“国之大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2023年以来累计进校招聘单位1360余家,数量较去年倍增、较2019年同期增长76%。三是数字赋能、深入指导,完善“互联网+”个性化、精细化、科学化就业指导模式。浙江大学数智就业系统四期建设纳入学校数字化改革重点项目,打造师生掌上一站式不间断就业服务。在“就业指导慕课”“就创业直播平台”“职业评测”基础上,创新接入“AI简历”“AI视频模拟面试”等平台,利用AI赋能就业教育,助推个人能力可视化、岗位推荐个性化、能力提升长期化。有效挖掘学生在校海量生涯数据及特征,建立学生生涯成长档案,构建毕业生职业画像,形象描摹学生就业预期和人才市场需求匹配图景,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就业咨询、素能提升、岗位推荐,并向未就业学生持续精准地推送岗位。实施“一网通办”工程,完善网上签约与电子签章功能,简化就业手续,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就业零距离、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