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创业
首页 > 就业创业 > 正文

强国一代,有我在

2022年04月29日 16:28  点击:[]


作者 | 张艺凡(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无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投身民族革命的浴血奋战,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投入社会主义建设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亦或是改革开放时期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潮头推动中国的改革发展,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前仆后继报效党和祖国的青年人,一代代中国青年把小我融入大我,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

长征路上,小战士背着识字板,衣衫褴褛但不忘为革命胜利读书识字;抗战时期,无数青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为光复河山;建设年代,荒漠戈壁之中多少青春光荣绽放,让“蘑菇云”腾空而起;改革开放初期,天安门前的一句“小平您好”,是青年群体对改革开放最由衷的支持。从顽强拼搏的女排姑娘,到南下弄潮的“闯海人”,从抗震救灾中的青年官兵到北京奥运的青年志愿者,时代的召唤各有不同,青春的力量一脉相承。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志气、骨气、底气”这六个字传递着总书记对青年人的殷切期望,是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树立的标准和发出的号召。继承和发扬先辈精神,当代青年不辱使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向新时代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铸魂育人,不忘从教初心

兰会云,山西朔州人,中共党员。2012年从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第一中学做了一名中学地理教师。任教期间,兰会云把养成教育作为班级管理的基础,注重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用心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他用爱心感染学生品行、用制度培养学生习惯、用真心引领学生成长,曾带领学生骑行1800公里、涂鸦校园井盖、静观夜空烟火,因其独特的教育理念,成为网友们口中的“别人家的老师”。他始终将“不放下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每一片绿叶都享受到“爱”的阳光。

在兰会云看来,既然选了教育事业,就一定要不忘初心。“大二时我曾以支教的形式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在支教过程中感受到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关键作用。”也是从那时起,“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成为了兰会云追寻的人生目标。而大学期间参加了周鸣鸣教授创办的“作孚学社”,再一次颠覆了他之前认为的“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在于金钱、地位与财富”。“你会从老师的分享中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在于能否坚持守护自己内心最美好和最珍贵的东西。”兰会云说,他愿意用一生去追寻这种值得守护的美好和珍贵,并把这种审美人生的价值理念贯穿于自己的工作生活中。

带完这届学生后,兰会云计划去新疆和西藏支教几年,领略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拓展自己的人生阅历,更重要的是通过在边疆地区支教的形式为社会服务,是他作为一名地理老师的浪漫情怀。

扎下根来、埋下身去、向阳生长,无数的“兰会云”们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谋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响应召唤,抗疫一线展风采

进入新时代,国家由大向强迈进,人民军队使命任务不断拓展,战争形态加速演变,对高素质兵员的需求迫在眉睫,这也为青年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实现理想抱负提供了广阔舞台。多年来,高校以培养和输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新时代强军梦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广大青年学生也积极响应祖国召唤参军入伍,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把青春热血挥洒在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之中,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淬炼成钢,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

2013年万祖毅响应国家号召入伍参军,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士兵,退伍后在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疫情期间他在家乡组建青年抗疫志愿队的事迹得到了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2020年硕士毕业后他成为了重庆师范大学的一名辅导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万祖毅时刻关注着家乡重庆市巫山县的疫情防控情况,本着“退伍不褪色,换装不变心”的誓言,他主动与大昌镇宁河村支书取得联系,表达了想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意愿。2020年1月底,他向大昌镇党委郑重递交了一份《请战书》——“希望奔赴疫情防控一线岗位,为保护家园、守护乡亲,贡献我们的青春力量。”他还拉起了一支由15名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组成的大学生志愿队,积极参与到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来。“作为一名研究生党员,同时也是一名退役军人,虽然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冲在最前线,但我也希望可以为家乡的疫情防控出一份力,尽一份责。”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万祖毅的脸上写满了自豪。

谈及就业初心,万祖毅说,“绿营梦”与“园丁梦”的形成与他的家庭不无关系。他的爷爷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老一辈身上的韧劲和原则性深刻地影响了他,所以从小他既渴望在部队摸爬滚打,也意愿做一名潜心育人的老师。既然大学期间已经实现了“绿营梦”,那么在硕士毕业后也想要圆自己另一个“园丁梦”。

在万祖毅看来,当下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体现了社会的时代特点,也受到互联网自由文化的广泛影响,所以在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中,不会给学生限定具体的就业岗位,而是会鼓励学生多去基层参与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再根据从实践中得到的认识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当代青年“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参军报国,既是对青春底色最好的填充,更是对爱国情怀崇高的诠释。

扎根基层,练就过硬本领

在西南大学,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从缙云山下、嘉陵江畔走向城镇乡野。他们在基层的广阔舞台中,提升了能力、施展了抱负、开创了事业,本领在基层中增长,精神在基层中升华。牢记总书记嘱托、融入基层的毕业生们,在一线的实践中,描绘出青春最闪亮的模样。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1届博士研究生刘愿理在基层工作数年后选择读博深造,毕业后在重庆邮电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谈及数次的就业选择,刘愿理感慨万千。201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他面临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工作选择:一个在重庆市万盛区,另一个则在偏远的四川阿坝州。曾经在凉山州西昌市学习生活的经历让他对四川的甘阿凉地区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想以自己的力量为偏远地区带来一些改变,所以他选择了在阿坝州工作。三年后刘愿理回到家乡四川省南充市,先后在仪陇县委组织部和南部县国土资源局工作。2018年他鼓起勇气,报考了西南大学的博士,再次选择回到学校继续攻读,直至现在毕业后走上了科研道路。

师从“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廖和平教授的刘愿理,在职业选择时也深受导师的感染。“廖老师鼓励我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到基层这片广阔天地干出一番事业。几年后又是廖老师的谈话坚定了我继续深造的决心,老师告诉我,只有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基层实践的经验相结合,才能真正把专业学好、学精。”刘愿理回忆起几次面临人生关键路口时与老师的交流,依然历历在目。读博期间,刘愿理慢慢开始习惯耐住寂寞,在别人都放假休息的时候自己能坚守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处理数据;突然想到了好的点子就要马上行动,不完成不休息,时刻想到的是这个点子如何实现……

这三位毕业生只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当代青年学生中的小小缩影,在他们中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勇于担当作为、实干笃行的模范先锋,既有赛场夺冠的奥运健儿、扎根基层的扶贫干部、防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也有潜心育人的模范教师、参军报国的人民子弟兵……他们用生动的实践诠释着:只有汇入国家事业的大海,涓滴才能永不干涸;只有融入时代发展的江河,奋斗才能无限精彩。他们胸怀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在不同的岗位上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展现着“强国一代有我在”的责任担当和时代风貌,将个人的奋斗叠加成国家的进步,将青春之志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内核。

编辑 | 曹璧麒(西安交通大学)

校对 | 陈照琪(西安交通大学)

终审 | 小洋

上一条: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 下一条: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重在参与,贵在共享

河北美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冀ICP备11000893号
地址:石家庄市空港工业园区北环港路111号 邮编:050700

咨询电话:0311-88651148   0311-8859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