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创业
首页 > 就业创业 > 正文

《中国大学生就业》|| 林炜,张爱林,陶磊:医药卫生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3年11月21日 13:48  点击:[]


【作者简介】

林炜,南京医科大学(医药卫生行业就指委副主任委员单位)学工处处长,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南医大基地负责人,江苏省特聘就业创业培训专项导师,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教管理,思政教育;

张爱林,全国就指委就业市场与渠道拓展专家组成员,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医学教育;

陶磊,南京医科大学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就业指导,职业规划。

【摘要】

医药卫生类高校毕业生是建设教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文章研判医药卫生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难点痛点问题,并针对政府、高校、学生等不同主体分别提出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对策举措。

【关键词】

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

【文本引用】林炜、张爱林、陶磊:医药卫生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9):21-26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既是民生,也是国计,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达1158万人(其中医药卫生类专业毕业生131万人),[1]再创历史新高;受世界局势加速演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医疗卫生改革进入深水区等多重因素影响,医药卫生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稳就业保就业,必须统筹多方力量,挖潜政策性岗位,拓展市场化岗位,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医药卫生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总体看,医药卫生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就业岗位相对萎缩与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的落差日益增大;结构性矛盾叠加,存在招聘难、就业难并存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一)人才供求矛盾凸显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持续推进,人民群众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断提高,社会对医药卫生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有关统计,医学院校的招生人数逐年递增,2019年已突破了100万,医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突破10万;[2]毕业生人数连续攀高,2023年医药类毕业生突破130万,为历史最高水平。与之相对应的是,医疗卫生机构多为事业单位,受政策要求、编制设定、城市发展等因素制约,用人指标有限;尤其近年来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医院营收减少,人力及物资方面消耗巨大,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公立医院财务状况往往不佳,对人员招聘多持保守态度。从医院层次看,三级医院曾长期是吸纳毕业生的主力军,但医院和岗位数量已趋于饱和;二级及以下规模医院岗位数量有所增加,但总体有限;非公办医院岗位数量增幅较大,但吸引力不强。从区域分布看,毕业生优先选择东部沿海、粤港澳和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喜欢首选大城市、大医院,择业目标城市地域分布不均。再者,从专业类别看,临床类岗位需求最多,药学类次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岗位需求保持稳定;其他专业岗位总体需求量有限,无形中加大了医药类毕业生整体就业压力。

(二)学历层次要求偏高

受人才溢出效应影响,二线城市以上的大型公立医疗机构招聘基准线多为博士研究生,中小城市多为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空间相对狭小。[3]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才培养与实际市场需求之间有较大差距,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远不能满足市场的用人需求,而硕士研究生基本供需平衡,本科生、高职高专毕业生则供大于求。不过,相同类型学校或同一所学校内各专业的就业情况也不平衡。总体看,医疗卫生机构更青睐来自“双一流”高校和具备高学历层次的毕业生,看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技能。尤其随着社会发展和行业形势变化,医疗卫生机构对不同专业毕业生学历要求也在发生微妙变化。一方面,原本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检验、影像、康复等辅助科室,由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相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不断被挤压,对学历的要求不断提高,甚至出现“机器代替人”的现象。另一方面,得益于“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医疗细分领域迎来高速发展,互联网医疗、高端医疗设备、人身意外伤害认定等领域人才需求旺盛,交叉复合型人才更受欢迎,一些本科生还未毕业就被企业预定,成为用人市场争夺的“香饽饽”。

(三)招聘完成时间滞后

医药类毕业生对专业的忠诚度较高,更倾向于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除考公、考研之外,求职往往会遵循一个基本的“程序”:一般先报考大型医疗卫生机构,然后是一般医疗卫生机构或医药类国企,最后才是私营企业、小企业。“第一志愿”没有完成,一般不去考虑“第二志愿”。因而,各级各类用人单位的招聘时间节点安排,直接关系到医药类高校和毕业生个人的求职落实进度。尤其近年来受公共卫生事件等因素影响,部分行业企业裁员、降薪的现实传达到社会层面,毕业生更倾向到工作、收入相对稳定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这种“求稳心态”更加强化了医药类毕业生“志愿”选择的坚定性,公立医疗机构招聘完成时间成为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变量”。但从现实情况看,各省相关医疗卫生单位公开招考启动时间较为滞后,且因涉及卫健、人社、教育等多个主管部门,导致招录过程环节多、时间长,许多省份甚至到8月底才进行面试、体检等工作,直接造成了医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落实推进迟缓,学生求职周期拉长且不确定性等风险增加。

二、医药卫生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特点与难点

医药卫生类院校毕业生由于其专业和培养特点,就业过程呈现的一些特殊现象需要重点关注。

(一)“考研热”“升学热”持续升温

随着医药类毕业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最高学历、综合素质等相关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医学生而言,能否拿到硕士及以上学位,是否已取得规培证书已经成为常规招聘条件。据初步统计,80%以上医科类高校本科毕业生把考研放在第一位,各地区持续出现“考研热”“升学热”的现象,考研成绩公布前主动就业的积极性不高,且“二战考研”人数逐年增加。[4]但自2020年以来,全国医药类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一直相对稳定,并没有因为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而相应扩招,医药卫生类高校靠升学率支撑本科毕业生就业数据的时间节点已经结束。同时,不少家长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不好,缺乏满意的就业岗位,宁愿“养孩子”,也不愿让孩子先就业、再择业。目前暂无就业意愿的毕业生中,多源于家长“家里有粮、就业不慌”等思想的影响。

(二)就业期望与实际能力不匹配

当前医药卫生类高校毕业生多出生在2000年前后,成长于一个物质、精神、文化生活较为丰富的时代,思想上不乏张扬个性,普遍有一种“就业不将就”的心态,其就业观念也从“找到一个饭碗”转变成“找到—个金饭碗”,在工作地域、薪酬待遇、职业前景、专业对口等方面有较高的期望值。医药类院校毕业生不同于其他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呈现出了“一高三难”的特点。“一高”是指期望值高,许多毕业生不愿意下基层,固守着“高投入、高回报”的理念,基层岗位难以吸引他们的眼球。现实中大城市医疗岗位接近饱和却依旧门庭若市,而乡镇医院人才稀缺却无人问津;学术型硕士毕业生群体就业口径窄、升学名额紧、去向落实率低,从而形成“三难”局面——毕业生进大医院难,基层医院招人难、临床类学硕就业难。

(三)医学生择业观念偏向保守

医学生相较于其他学科学生,深度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实习见习多在某个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的多是病历书写、病房管理等单一工作,兼之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社会环境、消费倒退等“蝴蝶效应”,毕业生求职内驱力不足,少数毕业生找工作慢悠悠、碰运气,甚至存在“躺平”的倾向。在日常工作以及与兄弟高校互动交流中发现,许多医学生对自我认知不甚清晰,对职业探索和路径规划缺乏准备,对就业创业表现出焦虑与急躁情绪,但却常常执着于公立机构、大型医院。细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没有用发展的眼光辨识个人能力和市场需求变化,择业想着一步到位;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缺乏开阔的行业视野和未来想象空间,创新创业意识不足,求职中多依仗学长学姐和网络建议,就业靠父母亲友和人脉助力。

(四)就业引导和能力提升需要加强

医药卫生类相关专业的学制长、专业课难、时间安排紧张,随着医学的进步,需要学习的内容愈来愈多,一般层次的医学类院校,大部分本、专科学生入校后的第一目标是升本、考研,注重理论学习和背书考试,临床实践不够,专业技能偏低,社会认知和适应能力偏弱,忽视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意识和能力偏弱。尤其近年来医药卫生行业政策变化较快,产业转型发展步幅较大,医学院校在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所做的工作远远不够,很容易导致“学校所授”与“社会所需”相脱节。医学院校就业部门普遍偏弱,多数为科级建制,编制缺、人员少,平时工作只能应付日常性工作,无法对毕业生开展系统的职业规划和精准的就业培训,需要相关高校统筹安排、协助破解。

三、做好医药卫生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建议

医药卫生类高校毕业生是建设教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力量。党中央高度重视包括医药类高校在内的所有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个人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政府要强化对医学生就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持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建立医药类高校毕业生的全生命周期职业培训体系,尊重青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公平保障所有劳动者合法权益,提升岗位与岗位、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流动性,保障劳动力要素流转有序。[5]通过大数据利用等信息化技术、市场招聘、平台公司深度合作等形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等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加强“云就业”服务。充分做好精准岗位匹配和推荐,AI精准智能检索,系统自动匹配供求。人工精准推荐,针对特殊需求人工“一对一”“一对多”定向推送。加强就业数据精准统计,降低包括医疗机构、医药企业在内的所有单位人才培养成本,提升企业用工激励,助力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

积极挖掘岗位潜力。要强化部门协同,主动挖掘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征兵、基层项目等政策性岗位潜力,大力拓展科研助理、城乡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等新的政策性岗位,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支持等方式引导医药类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边疆建功立业。用好招生政策,稳步推进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和研究生扩招,发挥高等教育人才“蓄水池”、就业“缓冲器”作用。督促地方政府及各单位应招尽招、逐岗落实,坚决避免政策性岗位资源的闲置浪费。同时,大力开拓市场性岗位,进一步加强与社会招聘机构和行业部门合作,持续开展网络招聘活动。

合理安排招录工作。国家教育、人社、卫生健康等相关主管部门应建立多方联动的就业工作机制,尽快确定并公布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就业岗位公开招考的章程、计划和方案等。建议与国家公务员招考和研究生招生考试类似,明确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招聘完成时间,有效推进医学类毕业生的求职进度。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就业人员相关待遇和职业发展上升空间,为毕业生服务国家和地方卫生事业发展创造更多机会和更好条件。

(二 )高校要加强对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扶

强化就业创业宣传。各高校应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活动,面向毕业生开展基层就业政策文件宣传解读,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专项,加大毕业生应征入伍的宣传组织工作,持续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偏远地区和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就业。就业部门可联合校内党政部门、二级学院和附属医院,主动开发就业岗位;同时主动走出去,帮助学生联系就业单位,以培养单位身份;与接纳毕业生相对集中的有关单位做好前期洽谈,协助毕业生解决薪资待遇、生活关照等问题,切实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协同推进招就联动。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关,也是验证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医学院校要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遵循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和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构建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为落脚点,形成招生计划、教育培养和就业育人联动机制,努力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强化就业观念引领。聚焦就业育人,引导医药类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择业观、就业观,鼓励毕业生勇立潮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强化实践锻炼,推动医学生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以及医院的见习、实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增强对医德的领悟、对医技的锤炼,提振职业信心。同时,遵循生涯发展教育规律,聚焦“就业引导、生涯教育和就业帮扶”三个工作层面,并通过分层分类、形式多样的生涯教育教学和就业指导活动,帮助学生唤醒生涯意识、掌握规划方法、提升求职能力。

(三)用人单位要优化招聘机制,强化校企联动

积极优化招聘机制。医疗卫生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招聘前,明确所需岗位的具体职责和要求,包括技能、经验、学历等,避免招聘过程中出现误导和工作浪费。开拓多元化招聘渠道,积极利用社交媒体、校园招聘、人才市场等多种招聘形式,建立人才储备库,定期收集和更新有意向的求职者的信息,节省招聘时间和成本。优化招聘流程,用人单位可以尽早启动招聘,简化招聘流程,减少繁琐的环节和文件,提高招聘效率。同时,可以采用面试、笔试、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估,以更全面地了解求职者的能力和适应性。建立招聘评估机制,对招聘过程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可尝试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离职率等指标来评估招聘的效果和质量。

强化校企联动招揽人才。医疗卫生单位主动寻求与医药类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在单位中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教育,提供职业发展支持,讲清楚工作内容、入职要求、晋升渠道、发展前景等,吸引毕业生来单位就业,帮助毕业生实现职业目标。围绕行业特点开展入职培训,比如规章制度、急救技能、医患沟通、医德医风、病历书写、医保政策、院感知识、传染病信息报告和信息化使用等知识,增强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快地转换角色投入工作。行业大型用人单位,特别是校友创办企业可以会同高校建立医药类毕业生的校友网络,通过校友资源共享和交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发展支持。

(四)医学生要坚持以我为主,走好职业人生路

医药类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要清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轨迹,命运不是天注定,更不是完全靠打拼,如何谋划好职业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要主动对接国家需要,坚守医学初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做人民生命健康守护者的嘱托,怀救苦之心、做白衣使者,到基层建功立业。做好职业定位,确立与毕业院校、个人能力、岗位需要相适应就业目标,不好高骛远、不妄自菲薄。平时多了解就业市场情况,包括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用人需求、薪资待遇等方面的信息,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在毕业年度主动接受就业帮扶和系统指导,借助教育部“宏志助航”行动计划、24365平台就业直播课、行业就指委等平台和载体系统提升就业能力。日常学习中,精准知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养自身的爱好与特长,聚焦岗位适应力和职业素养,通过多实习、多临床、多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提升临床操作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工作实习阶段尽快实现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转变,在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上一条:《中国大学生就业》|| 范子军:促就业是一堂大思政课 下一条:【千方百计促就业】|| 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和选调公务员,正在报名!

河北美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冀ICP备11000893号
地址:石家庄市空港工业园区北环港路111号 邮编:050700

咨询电话:0311-88651148   0311-8859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