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徐利军,西南财经大学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研究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邹涛,西南财经大学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涯教育,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
李永强,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网络与营销组织行为,高等教育教学等。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难点在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还不够匹配,就业市场反馈高校招生培养的机制还不够灵敏。构建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四环联动”工作机制,提升高校内部治理效能,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实现“入”与“出”“供”与“需”“内”与“外”的协同,是当前高校应对高质量就业困境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
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四环联动
【文本引用】徐利军、邹涛、李永强.“四环联动”助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9):03-07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推动高校形成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四环联动”工作机制,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既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重要之举,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必要之措,更是新时代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创新路径。
一、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面临的痛点
(一)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还不够匹配
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还不能及时响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与就业市场、产业需求不匹配,与青年成长发展规律不适应;[2]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有效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业难”与“招人难”同时并存,人才供给端与人才需求端相互错位,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大难题。另一方面,现代高校内部组织结构日趋复杂化,机构职能划分不断细化,在不断提升高校管理服务工作精细化水平的同时,也造成了工作的条块化分割现象严重,尤其是与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紧密相关的招生、培养、就业和校友工作等环节相对独立运行,协同联动效能不够明显,导致就业资源整合运用存在诸多堵点,无法有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成果与国家经济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
(二)就业市场反馈高校招生培养的机制还不够灵敏
一方面,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依然面临全球化收缩、产业链重构的大趋势,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长也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结构的调整也还处于转型的阵痛期,就业市场人才需求总体呈现紧缩态势,给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现实影响。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推动全球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不断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正在成为稳就业、促就业、扩就业的关键力量,就业市场对具有互联网思维、掌握数字科技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并深刻理解业务知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但由于就业市场与高校之间缺乏一种有效地对接机制,就业需求端的人才需求状况变化情况无法及时反馈到高校人才供给端;同时,受高校招生政策、招生规模、专业承载能力以及人才培养的稳定性等因素影响,高校招生和培养环节对就业市场变化的反应也还不够灵敏,无法较快实现供需匹配的优化。
二、高等职业学校生涯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构建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四环联动”工作机制,提升高校内部治理效能,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是当前高校因应高质量就业困境的有效举措。“四环联动”的逻辑基础在于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1976年提出的协同理论。协同理论认为一个系统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的协同程度是整个系统结构或功能稳定的决定性因素。[3]该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开放系统怎样从原始均匀的无序态发展为有序结构,或从一种有序结构转变成另一种有序结构,它强调在复杂的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1+1>2”。[4]
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 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2023年5月,四川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探索构建“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深化人才供给侧改革、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迈出了重要一步。“校友”作为高校的宝贵资源和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始终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全过程,也是高校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影响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四个重要环节,招生、培养、就业和校友工作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其中,招生是牵引,培养是关键,就业是核心,校友是延伸。招生作为人才培养的入口和基础,生源质量差异会加大人才培养难度;培养是育人的本质和关键,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就业是人才培养的出口和落脚点,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最终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反向影响招生和培养;校友既是人才培养的延伸,也是就业市场的重要代表,是推动各项工作的有力抓手。
构建“四环联动”机制的基础是做强四环,关键是畅通联动,强调的是“四环成链、联结进出、联结内外”。[5]一是联结“入与出”,招生是入口,就业是出口,从入口到出口由“培养”联结,从出口再到入口由“校友”联结,四者构成一个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的闭环整体,全面提升高校内部治理效能;二是联结“内与外”,培养在校内,校友在校外,全面拓展学校育人新空间,有效推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三是联结“环与链”,通过闭环的高效运转,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实现需求端对供给端的即时反馈和供给端对需求端的即时调整适配,有效化解供需结构性矛盾。
“四环联动”坚持了问题导向、系统观念,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对于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促进校友终身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四环联动”,既是高校对人才培养内在要求和发展规律的主动把握,也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协同育人要求的应有之义,更是因应高质量就业困境的有效举措。
三、“四环联动”机制构建的重点举措
(一)深化招生改革,实现“入”与“出”的协同
招生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生源质量是学校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一流生源是高校一流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因素,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助力,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前提。要进一步深化招生改革,及时回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对规模与结构、质量与特色进行动态优化调整。一要主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内容有效纳入高校招生品牌建设中,以更高的站位和格局推动生源结构的可持续优化。二要注重规模结构的动态优化调整,将就业质量、生源质量、学科专业评估质量、校友发展质量评估作为招生计划调控的重要依据,逐步实现招生专业与计划设置同市场人才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动态调整,形成进口顺畅、出口旺盛的良好生态。三要注重生源质量与学科特色之间的协同匹配,要着眼新时代人才建设特点规律,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彰显学科特色,注重将人才培养成果、高质量就业成果及时转化为招生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时要通过建立学生入校后多元自主选拔机制、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等,切实以招生工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
(二)强化培养质量,实现“供”与“需”的协同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职能,是高校的基本任务,是“四环联动”机制的核心和基础,“进口畅,出口旺,中间环节是保障”。一要提升竞争力,升级改造老专业。高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学科专业的最新动态、不同招生类别学生的特质与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并做好人才培养的跟踪调研。要以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持续深化校企共建、校友参与体制机制,协同开发实训课程,切实提高学生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适应度。二要响应新需求,加快建设新专业。新专业建设既是学校对国家重大需求的积极回应,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经之路。高校要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培养不同类型的高精尖人才,打造人才培养品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要不断健全专业建设发展机制,以社会需求、就业质量和校友发展质量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实现专业优胜劣汰,确保专业建设的正确方向。三要服务新目标,支撑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培养,要以强化人才培养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全面增强学科专业的市场适应力。
(三)凝聚校友力量,实现“内”与“外”的协同
校友是学校流动的品牌名片,是人才培养的延伸,也是就业市场的重要代表,更是联结“出入”和“内外”的关键。校友工作是“四环联动”中的重要一环,做好校友工作对于优化招生宣传和品牌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质量就业、推动高校长远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要不断提升校友发展服务力。要优化校友工作理念,服务校友终身发展,从单一的服务拓展到凝聚、宣传、组织及管理各方面,不断提高服务校友发展实效,凝聚校友爱校情怀,提升校友反哺母校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二要全面提升校友资源整合力。要推进校友工作全员化、校友组织全覆盖,发挥校友力量,强化纽带作用,推动校友工作有机融入招生、培养、就业全环节、全链条。要汇聚校友力量,全方位融入招生宣传、线下“送新”等活动,提升生源质量,将爱校、荣校的校友意识培养前置到入学前;要发动校友力量,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课程开发、创新创业训练全过程,将社会需求及时反馈人才培养环节,推动人才培养转型升级,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要依靠校友力量,全员融入学生生涯咨询辅导、就业指导服务、实习就业推荐,拓展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视野和渠道。
四、“四环联动”机制的运行保障
“四环联动”内容丰富,涵盖诸多主体、诸多要素、诸多内容和诸多环节,推进过程中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整体性和协同性。要建立统筹部署联动、制度机制联动、协同创新联动、信息数据联动[6]“四大联动机制”,确保“四环联动”运行顺畅、落地落实。
(一)突出系统集成,统筹部署联动,夯实“四环联动”闭合回路
要成立学校招生、培养、就业、校友机制领导小组,完善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制度,高标准落实“四环联动”机制的统筹规划、宏观指导、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各项职责任务;要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责任体系,充分梳理四环联动工作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制定具体工作措施,明确任务时间节点,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落到位;要统筹考核激励,推动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工作同谋划、共布局、齐落实、全考核,坚持过程化考核、动态化监督;要强化“四环联动”考核评价的结果运用,根据考核结果优化资源配置,真正夯实“四环联动”闭合回路。
(二)突出动态调整,制度机制联动,深化“四环联动”运行机制
要建立以动态招生工作机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周期性优化机制、就业质量评估与反馈机制、校友发展跟踪服务机制等为核心的联动工作支撑体系,深化“四环联动”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招生专业与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将就业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生源质量、校友发展情况作为制定专业年度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建立学科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积极发挥就业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招生质量和校友发展情况对学科专业建设的反馈作用,构建科学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建立“四环联动”工作年度质量报告发布机制,定期发布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工作年度质量报告,报告互为对照、相互印证,为“四环联动”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三)突出标准质量,协同创新联动,构建“四环联动”全新格局
加强生源质量反馈与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资源配置的动态联动,优化招生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一流生源质量。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与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就业指导的动态联动,根据生源质量分析、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人才培养与学科专业的市场满意度,为分类分层培养与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提供参考,提升一流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就业质量反馈与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校友资源配置的动态联动,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选聘优秀校友担任职业发展导师,推荐优质校友企业与岗位资源,着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夯实就业质量。做好校友群体终身发展服务,将校友意识培养融入招生、培养、就业各环节,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助力校友高质量发展。
(四)突出数字赋能,实现信息联动,推动“四环联动”数据全融合
完善精准全面、集成共享的“四环联动”学生信息交互平台,将先进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到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各环节,突出数字赋能,实现招生、培养、就业、校友数据的互联共通,让招生数据、学习成绩、校园活动、实习实践、求职就业、校友发展等数据相互贯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四环联动”的智慧化水平,形成学生成长发展闭合循环链。加大“四环联动”信息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做好数据联动支持,通过对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大数据的系统分析与研究,实现“四环联动”工作的数据化、科学化、可监测、可预测,为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就业形势研判、校友资源配置等提供科学支撑,持续提升“四环联动”效能。四环联动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而是一个动态调试的完善过程。要不断加强对四环联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主动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条件保障度、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和结果满意度等方方面面,坚持问题牵引、效果导向持续展开探索论证。要遵循和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内生性需求,并以此为中心,积极求取四项工作的最大公约数,真正做到以招生促培养,以培养促就业,以就业、校友促招生,从而不断缩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差距,有效助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