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创业
首页 > 就业创业 > 正文

《中国大学生就业》|| 常欣扬:以劳动教育助力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2023年03月31日 16:14  点击:[]


作者简介:常欣扬(1990-),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团委书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思政教育。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高等学校劳动教育在助力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意义,继而针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思路建议。研究认为,虽然目前国家大力倡导劳动教育,但我国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仍然存在资源投入不足、对规律把握不够和创新实践不够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未来要从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加强劳动综合素质培养三个方面完善劳动教育以助力大学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劳动教育;大学生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文本引用:常欣扬.以劳动教育助力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9):10-15.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冲击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提高。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与此同时,很多大学生仍以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以及东南沿海地区为就业首选,不愿意选择西部和基层岗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出于稳定的考虑,将体制内岗位作为就业首选;部分应届毕业生将工作事宜抛之脑后,在悠闲的生活中产生就业倦怠心理,主动选择推迟就业或不就业。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高等院校劳动教育缺失的问题,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通过加强高等院校劳动教育,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健康的劳动观,塑造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积极健康的职业观、就业观,促进大学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一、高等学校劳动教育在助力大学生就业中

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1]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2]高等学校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其基本特征是培养体力和脑力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促进学习者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3]2020年3月2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意见》特别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一)培养努力奋斗精神,树立正确就业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4]面对即将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青年学子,总书记强调:“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最光荣,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是不现实的。大学生就业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5]受享乐主义、一夜暴富、财务自由等不良舆论风气的影响, 在应届毕业生的求职过程中,高薪待遇和大城市生活成为不少应届毕业生的首要追求,“钱多活少离家近”的思想普遍存在。因此,他们在择业时往往只盲目选择大城市、大企业,不愿意去偏远中西部地区和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创业型公司等。[6]这不仅造成就业岗位与自身专业和未来发展的匹配性失调,更会因此错失宝贵的就业机会。开展高等院校劳动教育可以激励大学生立足实践,认识世界,探索真理,不断完善自我;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和择业观;可以提升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奉献情怀和服务意识。[7]

(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切实增强就业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时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8]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将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创新驱动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9]我国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迫切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学生毕业生是未来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生力军,大学生毕业生的实践力和创新能力对国家创新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来自于实践,开展高等院校劳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很多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只有通过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实践的主体地位,把劳动实践真正地落到实处,从实践中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切实增强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本领。

(三)磨练坚强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薄弱、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无法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0]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在重重挑战中艰难前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就业信心受到影响,尤其是受疫情冲击,互联网行业大规模裁员和降薪等情况也让毕业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担忧、产生畏难思想、心理压力增大、悲观情绪严重,意志消沉,懒散放纵,缺乏自我管理和进取的欲望与动力,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对做事毫无兴趣,沉迷于网络、游戏或不规律的生活习惯不能自拔。一些毕业生在遇到阻碍或挫折时,不能树立信心有效应对,只能自怨自艾,提不起做事的劲头和欲望。部分毕业生甚至主动选择放弃就业,“躺平”成为“啃老族”。[11]通过高等学校劳动教育,可以在劳动过程中磨练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责任担当,提升综合素质,从容应对就业过程中面对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

主要问题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下,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意见》发布后,全国主要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在高等学校教程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提升。但与此同时,我国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对劳动教育的资源投入不够高等院校劳动教育首先是对大学生劳动观念、就业观念的培养。从已有的实践来看,当前部分高校一线教师和在校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高校对于开展劳动教育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缺失。教师和学生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投入普遍偏低,多数情况下以完成工作考核和学分为主要目标,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就业观念并未真正的树立起来。高校劳动教育中与专业特点配套的师资力量严重匮乏,部分院校已开展的劳动教育多是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院、法律学院等教师担任主讲,或发动辅导员承担部分课程教学,或外聘兼职教师,教育内容“生硬”,没有体现针对性、专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教育效果不明显。[12]

(二)对劳动教育的规律把握不够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对劳动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劳动教育既有其一般规律,也有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特殊规律,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与就业教育、社会实践实习课程边界尚未清晰,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复,教育目的和效果不明显。不同专业劳动教育的重点、目的、方法和途径不尽相同,难以做到全校统一、甚至全院统一,需要顶层设计和统筹考虑。此外,当前各高校的劳动教育理念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方式主要以传统的课堂讲授形式为主,教学手段和教育工具较为单一,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有限。

(三)对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不够高等院校劳动教育需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和劳动形态的变革。当前,各院校教学和科研缺乏对产业部门出现的新业态、新形态的动态跟踪和前瞻研究,劳动教育内容未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未能体现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的需求,与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形成紧密关联,对学生的引导不够,缺少配套政策和措施。[13]此外,劳动教育缺乏平台支撑和渠道保障,用人单位和高校之间未能形成支撑劳动教育的载体和平台,劳动教育未能有效解决高等校院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不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有效的实际帮助。

三、以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更加充分更

高质量就业的路

推动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科技产业发展、社会舆论思潮等多个因素影响。促进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需要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分配政策、教育政策、宣传政策等多个方面共同推进。[14]劳动教育尤其是高等院校劳动教育及其政策实施主要聚焦劳动观念培育、劳动技能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等三个方面,充分结合劳动教育理念,通过多种劳动教育形式,塑造学生劳动观念、传递劳动知识、传授劳动技能、端正劳动态度,[15]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一) 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着力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一是建立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将劳动教育放在与其他课程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提高学校和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完善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提升劳动教育考核考评机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是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围绕专业特色,建立和完善院校与对口重点企事业单位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努力打通教学一线和生产一线的链路,促进师资力量的双向交流,着力培养一批劳动教育专业师质力量,建立“职业间歇计划”、“劳动教育导师制度”等人才专项计划,努力提升院校专职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三是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劳动教育和普通教育课程的相互有机联系,把普通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劳动实践,通过劳动实践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既要依靠科学的概念自觉、合理地完成劳动活动,同时又使劳动成为巩固理论知识的手段。结合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探索实施“一校一策”“一院一策”,针对不同院校和不同专业,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精准开展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四是推动劳动教育试点示范。建立高等院校劳动教育专项支持资金,面向重大科研攻关、重点产业发展、重要社会服务等领域,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批高等院校劳动教育示范基地,政府、学校和潜在用人单位共同打造一批龙头工程、示范工程、精品工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培养新时代劳动价值观

一是加强大学生劳动世界观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服务国家发展需求,是高校开展就业育人的重要内容。高校应重视引领学生就业价值观,强化素质能力培养,让大学生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

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坚决抵制社会不良舆论和风气对大学生劳动观念的影响,在劳动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转变“亲资本、轻劳动”的传统教育理念,特别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通过知识和技能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心,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三是培养积极的个人发展观。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和实践方式,加强对大学生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政策宣贯。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最新动态,开阔在校大学生眼界和视野,努力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家和社会发展现状,找准自身未来发展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努力培养大学生积极主动适应国家发展和经济社会变革的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鼓励大学生积极从事国家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科技自立自强、区域平衡发展急需的工作岗位,实现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的有机融合。

(三)加强劳动综合素质培养,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一是搭建各类劳动教育平台,加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对接重点用人单位,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结合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搭建各类劳动实践场所,为在校大学生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载体。

二是以实践和创新项目为牵引,加强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的培养。建立和完善学校创新创业基金计划,支持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建设,适时组织相应的创新、动手实践活动,组织不同专业在校学生共同参与,鼓励不同层次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努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导团队成员发挥各自的特点,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甚至不同院校的学生进行跨学科协同合作,实施创新动手实践项目,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16]

三是以意志品质教育为抓手,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勤奋、吃苦耐劳、创业奋斗的精神,通过劳动实践让大学生获得体验感和成就感,有效帮助和化解大学生在当前激烈竞争中的自我认同危机,积累心理资本应对各种心理震荡和心理问题,抵御各种不良外界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解决系列心理困惑和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步发展,提高大学生应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是教育部门的重要使命和任务。高等学校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和塑造新时代青年劳动观、价值观和就业观的重要举措,必须加以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劳动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多措并举,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综合素质,助力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教育科学论坛,2020(15):3-6. [2]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教育科学论坛,2020(24):3-11. [3]李长安,徐宁.劳动教育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0(5):20-21.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理论前沿会上的讲话[EB/OL](2022-5-10)https://www.ccps.gov.cn/tpxw/202205/t20220510_153828.shtml. [5]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N].人民日报,2022-06-15. [6]周文霞,李硕钰,冯悦.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现状及大学生就业困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7):3-8. [7]陶蕾韬.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N].光明日报,2020-05-18(006). [8]习近平寄语新时代青年强调 坚定理想信念 站稳人民立场 练就过硬本领 投身强国伟业[J].中国人才,2020(6):4. [9]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N].人民日报,2016-05-20(001). [10]任平.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N].人民日报,2022-03-30(005).DOI:10.28655/n.cnki.nrmrb.2022.003265. [11]修新路,徐馨.大学生“慢就业”研究述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8):3-10. [12]刘向兵,党印.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推进的多元与统一——基于80所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文本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5):54-59. [13]刘元丽.劳动教育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1(9):174-176. [14]赖德胜.“五力”并举 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N].人民日报,2020-03-11. [15]曲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思想意涵与实践要义[J].现代教学,2019(Z4):1. [16]许为宾.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22(2):62-67.

上一条:【就业指导】|| @高校毕业生:金融安全意识不能少② 下一条:《中国大学生就业》|| 邸飞: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影响与对策探析

河北美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冀ICP备11000893号
地址:石家庄市空港工业园区北环港路111号 邮编:050700

咨询电话:0311-88651148   0311-8859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