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孙丁瑞
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如果进一步考虑到仍然没有落实就业去向的往届大学生,今年求职的大学生人数会更多。另一方面,疫情因素与经济周期的叠加,再加上国际政治局势的冲突,一系列因素导致了企业对于未来经济走向处于观望态势,放慢了业务扩张的步伐,对于人才的需求也相应收紧。
学生求职,“冷热不均”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显示,相较于本科学历毕业生,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和大专学历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更高;而相较于非重点高校毕业生,重点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更高。应届生就业市场存在明显的“两头抢手、中间遇冷”的现象。
孙悦是宁波某普通本科高校建筑设计专业大四学生。从去年秋招开始,放弃考研想法的她就与同寝室两位同学一起投入到了秋招大军。从最初的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到后来的“海投”,孙悦和同学们不仅准备了不同的简历模板在网上海投,还参加了自己学校以及周边高校的每一场线下就业招聘会。临近毕业,却只收获了几个并不满意的offer。凡是专业比较对口的工作,连面试的机会都寥寥无几。“与我们同台竞争的要么是硕士研究生学历、要么是具有丰富实习经历的重点高校本科生。”参加了少数的几次面试机会后,孙悦说,面对这种情况,自己和同学们开始变得迷茫,不知道是继续找工作,还是先通过考研来提升个人学历。
企业招聘,“冰火两重”
和大学生们求职难一样,不少企业也同样面临着招工难的局面。得益于过去两年出色的抗疫举措,中国经济率先从疫情中恢复过来,制造业、外贸业等行业展现了强劲的复苏势头。很多工厂订单增加,需要大量流水线工人来扩大生产,但部分企业在招聘时却面临无人可聘的尴尬局面。今年5月,有媒体爆出郑州富士康“高速路口高薪抢人”的新闻,让公众对于工厂缺人情况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王佳是某房地产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她所在的公司在浙江丽水缙云县有一个楼盘,需要招聘行政专员。公司对这个岗位没有工作经验的要求,面向应届毕业生开放。王佳在丽水某高校发布了该招聘需求,甚至还联系了学校一些老师来帮忙推荐,但是将近1个月过去了,至今简历投递者寥寥。
很多企业的招聘部门都遇到过类似王佳的遭遇。不少企业反映,越是一二线核心城市,招聘到合适的人越容易;越是偏远的小城市,招聘到合适的人越难。
尽管一二线核心城市生活成本更高、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但是更多大学生并不愿意去小城市工作。实际上,伴随着广大中小城市经济的发展,很多大企业的业务也进一步下沉到了这些中小城市,提供了很多有前景的就业机会。然而,在很多大企业的管理体系中,无论全国各地,人才的培养是同一套体系、共享同一个发展平台,人才的跨城市轮调是常态。这就意味着,即使你一开始工作的地点是县城,以后也有机会被调入大城市工作。甚至对很多公司而言,为了拓展基层业务,反而非常看重人才的基层工作经验。那些愿意到基层工作的员工不仅可以获得额外的外派津贴,也更容易获得评优和晋升的机会。
企业的招人难问题除了体现在岗位招人难外,也体现在大学生掌握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企业所需能力不足、对自我成长和企业发展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务实的职业发展观等多个方面。这也让不少企业反映,由于大学生意识不到个人的发展需要企业的成就以及必要的工作历练,寻求短平快的专业突破,哪个行业热门就挤破头进入哪个行业,哪个岗位赚钱快就去做哪个岗位,以至于好不容易培养了两三年,能够独当一面、开始为企业做贡献的时候,他们选择了跳槽。
合力画好促就业“同心圆”
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是很多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要解决这一难题,除了政府的政策落实外,高校、企业和大学生群体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校企合作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良方。一方面,校企合作可以让高校更加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进一步更新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匹配企业需求;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课堂以外的实习实践机会,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课堂外的实践,为今后的工作打基础。
我们欣喜地看到,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进一步探索这种人才培养路径。有的高校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还有一些高校聘请企业的专家进入课堂,将企业最新成果搬到课堂。高校和企业间的紧密互动,为破解大学生就业中供需不畅的难题提供了更多方案。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大学课堂增加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
对大学生来说,应该早作就业准备。最好的就业准备之一就是校外实习。校外实习不是到了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才需要,而是开始的越早越好。开始越早,对于不同的行业和岗位尝试的机会也就越多。通过不同的尝试和经历,越有利于确定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并且,越丰富的实习经历,对于正式工作以后工作能力的培养越有利。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在求职时,需要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个人就业预期。
很多毕业生往往会有追热门行业和风口行业的想法,比如近几年的新能源、芯片、人工智能等行业赛道备受青睐。但传统制造业作为人才吸纳大户,同样也有技术升级和管理升级的迫切需求,却往往被毕业生们所忽视。同时很多毕业生将自己的就业选择局限在少数大城市和中心城市,而忽略了广大中小城市同样有很多正在培育中的新兴产业的机会。我国作为一个超大型经济体,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广大毕业生只有勇于打开自己的视野,才能够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企业也需要对大学生的培养付出足够的资源和耐心。尽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最终对企业、对员工个人是双赢的结果。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大学生培养方面投入更多资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国民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转型升级,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来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广大高校毕业生应充分了解国家宏观政策、市场趋势以及企业实际需求,主动拥抱和适时调整,来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