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
第四季的《脱口秀大会》结束了。
相比第一届,第二届的小众文化,第三季最后,脱口秀大会已然出圈,登堂入室走进了主流文化。到了如今,脱口秀大会和笑果文化,已然成为了流行文化的 ICON。
作为职场博主,我看到的不仅是王建国出圈了,呼兰唱Rap了,王勉在综艺上认哥哥了……
我看到的是一个特别少见的职场文化:不内卷,先把蛋糕做大。
我们常常会说,军人了不起,为了救战友,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军队文化的一部分——在战友遇到危险时要挺身而出,因为在你遇到危险时,战友也会挺身而出。
但在现实职场上,你很少看到这种操作,因为这不是职场文化。
军队会把奖章颁发给舍己救人的英雄,而在职场上,公司会把奖金发给那些为达到自己目的,不惜踩着同事前进的职场人。
这种人被认为「Aggressive」,有进取心。
但在脱口秀大会,我看到另一种文化——明明是一项竞技型综艺,大家杀到决赛,依然互帮互助,不内卷内讧,坚决把蛋糕做大。
格局决定段位
脱口秀大会可能是我见过的火药味最弱的比赛类节目。
有些镜头你在其他节目根本看不到。
比如:
为什么?
其他选秀比赛可不这样吧。
那是因为其他节目并没有经历脱口秀大会前几届的黑暗时刻。
你现在回看第二季和第三季刚开始那段。
你会发现王建国、呼兰的脚本,完全不够劲,你会想着他们怎么状态这么差呢?
因为他们一直在内卷,看不到出路。
对于当时的脱口秀来说,可能是最艰苦的时候——黎明前的黑暗。
庞博是第一届大王,第二届接着比,第三届接着上……
你看李宇春参加过几回《快乐女声》啊?
杨超越参加过几届《创造101》?
但在那个时候,脱口秀还没有出圈,第二季冠军暴雷先进去了,新冠一来,线下巡演又黄了。
整个脱口秀圈子非常内卷,第一届的大王庞博得到过什么好资源?居然还得回来接着比第二届第三届,连评委都没得做……
但幸运的是,第三季脱口秀度过了最难的岁月,出圈了。
感谢雪国列车,感谢不纯粹的音乐脱口秀李勉。
所以到了第四季,我们看到王建国随意了,淘汰就淘汰吧,不用卷在这个舞台拿大王了。
我们看到王勉退赛了,可以接着表演,但是冠军我不要了,综艺资源我真的不缺。
他们经历过至暗时刻,所以才能保持一起努力做好喜剧的初心。
我很认可周奇墨的收尾:
我们这些人不是对手,是竭尽全力,相互扶持做了一场喜剧秀给大家看。我们这些人永远在一起。我们跟你们(观众)也是永远在一起的。
文化决定格局
周奇墨提到:他决赛的梗来源于庞博——这一届的亚军,周奇墨的直接竞争对手。
庞博也说了一样的话。
到了决赛了……居然还能互相送梗,互相磨稿件,这真的是比赛吗?
被淘汰的杨波,接着帮参加决赛的周老板的稿子提建议。
在我们外人看来,这是格局。
但是对脱口秀从业者来说,这是文化。
一位知友在我的评论区分享了他自己做脱口秀的经历:
「每场开放麦结束后,我们都有一个复盘环节,由当天的“场记”和导演(其实也是我们的演员担任的)逐个讲大家的表演。
我们都会很慷慨的从喜剧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所以,我感觉这个圈子,氛围就是这么好。
说起来俱乐部各成员之间也是有一点点竞争关系的,但是我们不care,本来来了也是玩儿。」
这种文化,是建立在「让更多人喜爱脱口秀文化」的初心基础上的。
可以说,这波脱口秀演员,从一开始,想的不是吃存量蛋糕,互相碾压,而是要做大整个蛋糕:
让脱口秀这个小众艺术,走进大家的视野里。
他们成功了。
如今,更多的线下新成员出现在线上,收视率不断提高,热搜话题越来越多。
这是整个环境在变好的迹象,脱口秀的蛋糕更大了,从业者都能分到肉了。
现在就差影视资源了,这也是李诞请了一堆导演来做领笑员的核心原因,这一届更是含笑跟徐峥撒娇:
「你说好拍片时,要用我们的人的呢……」
✎ 写在最后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很喜欢看脱口秀。
作为一个职场博主,我很赞赏从业者这份态度——不在内部搞小动作,共同努力把蛋糕做大。
这其实就是理想中的公司文化,团队氛围,大家一起把事情搞起来,不要互相搞人,没意思。
就像之前文章《布瑞吉:成功的被淘汰者》赞扬布瑞吉给对手张晋写词的那样,格局超级高:
看的不是眼前的输赢,而是这个节目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格局上来了,眼界高了,未来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想要找到好的工作,不仅仅是看薪酬。我之前分享过 5C 最佳匹配的理论:
最后两个C,对于我们在公司取得好成绩,同样至关重要。
但这两个C,只有在我们进入公司之后,才能真切感受到。
只能说,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种同事,千万珍惜。
即是同事,也是朋友。夫复何求?
修改一下何广智的话来结尾:
职场上最高的成就,就是为那些最欣赏你,最支持你的同事共同做成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些人都是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