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课院部:设计艺术学院 授课教师:王琦
所属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授课班级:204205班
一、课程基本情况
《书籍课程》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主干课程,以理论为基础,实践为主体,是将用眼观察——动脑设计——动手制作——互动学习等内容相互结合的复合性,实用性的设计课程。本课程主要分为三大板块,第一为理论板块,通过概念、类型、要素、方法等方面的阐述,构架了书籍设计原理的框架结构,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书籍设计的知识和学习书籍设计的方法。第二部分为方法板块,这一部分是设计技能教学与训练主要内容。它通过字体、编排、装帧等教学,构架起书籍设计的技能教学的基本框架,使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掌握字体设计、图文组合、页面连接与统一规划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具备书籍设计或者更为广泛的印刷品设计的基本技能。第三部分为技术与工艺板块,是书籍设计涉及的主要技术与工艺的实用知识与操作技能教学与训练的主要内容。它通过印刷工艺、书籍成型技术与工艺的教学,构架起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掌握书籍制作的基本方式方法,了解印刷工艺和书籍成型工艺的主要环节,了解相关材料及其加工的工艺流程。
本次教学案例以书籍设计课程第二部分方法板块中的“书籍设计的‘灵魂’——封面设计”为授课内容,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其中包括封面的视觉语言、封面的创意表现、封面的整体设计和封面的拓展设计四部分。”
课程思政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在授课中需要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从“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入手,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案例说明等教学设计环节进行设计。教学目标作为整个课程的指导性框架,应当具有价值引领的作用,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方面进行设计选择。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将专业知识点和思政要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采取“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自然领悟到课堂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同时,教师采取多元、科学的手段进行教学评价。教学案例需要结合课程特点、学生特点以及社会导向等方面进行设计。
二、教学思路
在本章课程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封面设计的理论知识与设计方法外,还从国家情怀(责任与担当)、个人品格(如何做人)、科学观(如何做事)三部分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
(一)首先要制定目标,主要从课程中蕴含思政元素的发掘,教学大纲的修改,课程思政专业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来制定。
1.从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如知识来源与发展、技术应用、产业与市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发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元素。如思维方式(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启发与建立。
3.讲故事的形式,从中发掘价值观。如伟人、大师的成长之路等。
4.失败的教训,警示性问题。
5.教学材料的选择。中国元素、中国事情、中国文化等。
6.实践课程环节蕴含的思政元素。制度敬畏与自觉遵守,环保,生命,客观,严禁,细致的科学观训练,团队协作,创新思维。
(二)多元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进行课程思政的融入。
1.讲:教师课堂讲授。
2.查:学生按照布置的任务,查阅资料。
3.演:学生课堂演讲、汇报。
4.论:讨论,辩论。
5.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在项目中注重实践性、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侧重于情感体验和行为锻炼。
6.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课堂内外,线上线下。
课程思政的设计流程图
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课程体系
↓
融合专业课程相关思政元素
↓
课程思政元素内化的结果
↓
课程思政所带给学生的变化
↑
教育教学思想,教师引导,教学环境
三、教学实施过程
(一)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书籍设计》课程相关教学资料(教案、计划表、课件、纸质书籍资料、优秀作业案例、优秀教学视频网站等)。
a.听慕课(慕课网、中国大学MOOC……)布置课程相关内容,发布到学习通中,引导学生进行课程的线上学习。
图1—慕课网学习
b.课前调研:学生进入图书馆,对各类书籍的封面设计形式、开本、材质等相关内容进行整体调研,并进行材料的整理,从此方面能够训练学生如何做事(科学观),求真务实,钻研,勤奋等课程思政内容。
图2—学生课前调研
2、课上讲授通过课前的学情了解和学生调研的成果,明确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基于此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首先进行理论部分的讲解,在导入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播放纪录片《新华书店》精彩片段,“新华”二字,承载了太多人的回忆。从炮火硝烟的战争年代到跟随解放大军南下,从新中国百废待兴的文化建设到八十年代读书热,从改革开放后的大繁荣到市场经济大潮中对文化阵地的坚守,都可以看到新华书店的影子。新华书店始终与时代同步,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追求新知识的历程。并借用博尔赫斯的名言:“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从导入中从国家情怀这一角度,阐释了中新华书店的历程,体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图3—纪录片《新华书店》
在课程讲授中,融入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国四大发明的认识,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图4—毕昇活字印刷的故事
在课程讲授中,融入鲁迅的封面设计的故事,鲁迅的执着代表了民族性格中阳刚的一面。我们的民族性格被专制社会压抑了两千年,而鲁迅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图5—鲁迅设计的封面
课上针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制定书籍设计主题。主题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学生自主选择主题方向,通过学生对自己主题方向的考察与调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产生了民族自豪感。
针对学生对主题的调研与思考,学生学生进行课堂演讲、汇报。讲自己的主题方向与同学们共享。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汇报,进行讨论,分析他人的主题方向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主题要求。并根据每个人的主题方向进行书籍封面的实践环节,以此加强学生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侧重于情感体验和行为锻炼。
图6—学生汇报
3、课后答疑讲授完知识后,对个别同学存在的疑问进行一对一辅导,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答。
四、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最终评价标准
(一)学生自然接受,认为就是课程的一部分。
(二)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能够有效的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
(要像听糖融入水中一样,要产生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焊接,更不要堆砌)
通过本章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掌握封面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从国家情怀(责任与担当)、个人品格(如何做人)、科学观(如何做事)三个方面认识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坚持,以及健全人格的建立,影响着学生心理和情感。并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教师感悟
精彩之处:榜样力量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引导学生
关注学科前沿,寻找最符合专业特征的相关案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如何可以做出符合传统文化主题要求的封面设计”。
通过视频、故事等的展示,用“毕昇”“鲁迅”等人的故事引导同学们在学习榜样力量的同时,进一步加深认识。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未做到“入心”“知行合一”
在主题讨论中,学生所发表议论是否是自己的真实想法,还需要深入了解。同时,学生是否会做到“知行合一”也是值得反思的问题。我通过私下和同学谈心发现,同学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都有所提高,但部分同学还是不愿吃苦,有“懒惰”的倾向。因此,还需在课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勤奋刻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