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创业
首页 > 就业创业 > 正文

《中国大学生就业》|| 闫丹,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天津市高校为样本

2023年11月13日 13:42  点击:[]


【作者简介】

闫丹,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党委学工部科员,政工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杨明,天津市教育两委学生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影响,就业形势日趋复杂严峻。本文以天津市高校为样本,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分析,围绕如何化解就业不利影响、建立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进行研究,提出在拓展就业资源、强化就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就业观教育、健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精准发力,提升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天津市【文本引用】闫丹、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天津市高校为样本[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9):15-20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促进就业的重要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1158万人,相比2022届增长82万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2022年11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建设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面加强就业指导,深入推进就业育人,切实维护毕业生就业权益”,[2]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在当前毕业生群体庞大、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有着重要作用。天津市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023届全市高校毕业生可达19.9万人,约比同比增长8.2%。为了深入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我们开展了天津市2022届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调查研究,通过发放问卷等形式,面向高校毕业生调研并回收有效数据24133条,面向用人单位回收有效数据626条,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分析研判,探究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途径。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职业规划“求稳”意愿增强,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速放缓,企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减少,学生在当前就业环境下更倾向于选择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更加稳定的体制内单位就业,毕业生群体中的“公考热”热度不减,更加看重职业发展的稳定性、经济收入,拥有“铁饭碗”成为就业首先。从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来看,“政府机关”就业比例自2020年起连续三年呈逐年上升趋势。从毕业生的调研结果也印证了“体制内”仍是毕业生最期待的去向,毕业生期望就业单位比例最高的两项分别为“国有企业”(56.04%)和“政府机关”(33.18%)。

而从未就业毕业生的求职情况来看,未就业毕业生求职关注因素占比最高的三项为工作稳定性(58.08%)、薪资水平(44.08%)和岗位发展前景(41.34%)。

未就业毕业生中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中小学教师等招考的占10.84%。并且,学历层次越高,“考公考编”的比例越高,专科毕业生比例仅为1.81%,本科毕业生为12.91%,毕业研究生为21.20%。从高校毕业生招聘数据看,面向2022届毕业生提供的岗位需求数超过200万,已远远超过毕业生总数,但毕业生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等投入到备考中,很多民企私企提供的就业岗位对学生吸引力不强。尤其是面临数字化改革浪潮,很多企业对跨学科高素质人才需求剧增,却较难在应届生中找到足够的高质量应聘者。[3]毕业生就业期待值与企业用人需求度的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2.“慢就业”“懒就业”突出,毕业生求职意愿不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学生就业观念、毕业之后的选择更加多元多样,高校毕业生中存在“慢就业”“懒就业”等不急于就业的现象,或存在对就业抱有较高期望以及“等、靠、要”“躺平”等消极就业心态,2022届毕业生中有8.13%的毕业生选择暂不就业。同时,优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逐渐提高,求职期望与用人要求“双高”情况趋于明显,部分学生通过选择“考研二战”来避险避压。调研毕业生中,准备升学考试的毕业生占未就业毕业生的15.88%。其中本科生二战考研的相对较多,占未就业本科生的21.54%。专科升普通本科的毕业生占未就业专科毕业生的7.94%,研究生考博的占未就业毕业研究生的1.92%。考研毕业生的备考冲刺期与毕业生求职的招聘集中期基本重合,导致考研学生很难有精力兼顾求职。备考毕业生中,67.48%的毕业生选择“短期内不工作全心备考”,18.66%的毕业生选择“边工作边备考”,13.86%的毕业生选择“长期不工作全心备考,直至录取”。一旦考研失利将面临求职机会少、求职准备不足的双重问题。同时考研二战比例高,二战学生缺乏接触社会机会,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成为“慢就业”的主要群体。同时,二战群体追求更高的学历,往往容易得到家长理解、认同和支持,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动员难度较大。

3.缺乏实习实践经验,毕业生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

实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衔接理论和实践、学校和职场的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实践可以让学生提前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形成基本的职业认知,积累必备的工作经验,对于毕业生转变就业心态、提升实践能力、认识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目前高校实习实践渠道有限,校企合作不够紧密,尤其是本科毕业生实习期限较短,一些企业接收毕业生实习的意愿较低。同时,由于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更新不及时,师资和设备有限,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实践相脱节,毕业生能力不能够满足企业和人才市场用人需求。从高校毕业生求职遇到的主要困难来看,缺乏实践经验占比35.79%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缺乏实践经验对大学生就业成功率的明显影响。同时,在用人单位调研 中,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中比例最高的也是“加强实习实践培养,提高应用能力”(61.86%),其次为“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提高专业度”(45.70%)、“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37.80%)、“加强岗位理解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35.74%)


二、高质量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面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新形势、新问题,高校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不同时期大学生的新特点,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方式方法,坚持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并重,拓展服务边界,提升指导内涵,探索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1.拓展就业资源,加强校园招聘市场建设

调查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渠道主要为各类招聘网站,通过学校线上线下双选会、视频双选会、宣讲会等校园招聘活动求职的比例均不超过20%,其余都是通过线上或线下的社会渠道获取求职信息。同时 ,在用人单位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提出的建议中,调研显示比例较高的五项就是“加强校企沟通”(68.38%)、“增加校园招聘会场次”(47.77%)、及时更新发布招聘信息”(37.46%)、“加大对应届毕业生的推荐力度”(31.96%)和“加强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31.27%)。其他建议较多的包括“加强宣传力度”、“拓宽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改进招聘硬件设施等。

,大力拓展就业资源、切实加强校园招聘市场建设,是高校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的迫切需求,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非常必要且十分紧迫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建立完善就业资源开发机制,健全高校领导联系走访用人单位制度,继续深入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党委书记和校(院)长带头开展走访,二级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其他领导干部积极参与、主动认领、任务到人,专任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等广泛参与,形成全员抓就业、促就业的工作格局。主动与对接企业和用人单位开展集中走访,挖掘本地优质企业资源,深化多领域校企合作。发挥全体师生和广大校友的关系优势、资源优势、行业优势,充分调动科研合作、产教协同、校友企业家等资源,充分运用各种资源渠道拓展更多优质且适合本校专业特色的招聘岗位资源,形成促就业合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求职成功率。此外,各高校可联合行业其他高校,发挥行业优势,联合开拓就业岗位,广泛开展涵盖范围更广的线上线下校园招聘活动,汇聚共享优质就业资源。根据企业及行业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及学徒制合作培养模式,服务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区域发展。2.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提升就业精准就业服务

自2020年以来,各地的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发展迅速,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天津市大中专学校就业信息化平台2.0版于2020年4月上线,根据天津市就业工作特点和需求改进创新,集线上招聘、毕业去向登记与管理、网上签约、就业手续办理、数据报送、数据分析等业务于一体,为高校和毕业生提供全线上、零接触、立体化、智慧化的专业招聘、就业支持与服务。平台打通校级就业平台、市级就业平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改变了部分高校无信息化管理平台、高校间及市校间就业平台互不相通、数据标准不统一的局面,实现了数据互通、业务联动、资源共享。2022年10月,根据教育部安排,天津市作为试点,平台进一步改造升级,建成了天津市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实现用人单位与学生的高效互选、智能匹配,实现招聘活动参加、岗位信息发布、岗位精准推送、简历投递与收取、云宣讲、视频面试、网上签等智能化全流程服务。并且全面接入天津智慧教育平台和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资源。鉴于“互联网+就业”平台的特点,就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具备“横向辐射、纵向深挖、无限延伸”的潜力。在就业平台的建设中,一方面要全面打破平台间壁垒,实现平台与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智慧教育平台等平台间账号互认、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到平台建设全过程中,充分运用智能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深入挖掘大学生学习、生活行为全过程数据,将就业信息化平台的服务功能贯穿学生大学生在校过程全过程,结合个人特点、就业意愿实现涵盖就业课程学习、生涯规划与测评、笔试面试模拟演练、简历撰写与指导、就业岗位推送、职业能力提升等精准就业服务。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变化和就业形势变化,不断拓宽就业信息化平台的功能与服务边界,发挥好“互联网+就业”平台的资源汇聚优势、大数据分析运用优势、便捷精准服务优势。3.健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就业指导专业水平

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在校接受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在共性层面上唤醒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是培养职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4]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开设贯穿大学生在校全过程、不少于一定学时的就业指导必修课程,发挥资源优势,不断丰富就业指导类选修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不断调整更新课程内容,使其符合新时代的中国国情,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同时适应不同时期学生的群体特质及成长成才规律,同时,保证课程内容具有时效性、形式丰富多样,涵盖理论和实践环节。建立就业创业指导优质师资库,完善“必修+选修”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因此,应该广泛开展就业指导人员的系统化专业化培训,增强教育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省(市)校院系联动教育培训,积极搭建市级抓示范抓重点、校级抓普遍抓全员、院系级抓系统抓专项的培训格局,提升就业工作职业化、专家化水平,实现以评促建、以培促优,打造校内外互补、专兼结合、能讲课、会咨询、懂研究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并且,探索推进“企业进高校、师生进企业”的“双进机制”,吸纳更多企业参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实操课程。同时,高校要将就业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引导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领域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技能提升、就业价值观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充分结合专业与行业特色,建立产教融合的“微专业”,充分把握毕业生离校前的关键期,根据毕业生实际需要和企业用人需求开设“微专业”课程,通过短期集中培训或学习,让学生迅速掌握企业所需专业技能,使学生所学专业技能契合产业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多样化、实用性强的专业选择,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解决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不适应、不匹配当前企业用人实际需求的问题,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4.加强就业观教育,重点群体精准施策

就业教育和就业引导是高校“三全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就业观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最关键一关。要深入开展就业观教育活动,发挥就业“第二课堂”的教育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就业观,主动投身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组织开展模拟求职大赛、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模拟面试、创新创业大赛、实习实训与创新创业类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生涯综合素质提升实践等活动,打造就业品牌活动,课上课下相结合,定期邀请企业进入高校开展就业宣讲,引导高校毕业生形成对职场的初步认识,提升就业求职能力。开展就业育人优秀案例创建活动,选树一批就业典型人物,发挥朋辈引领示范作用,引导毕业生积极投入基层岗位以及中小企业干事创业。配足就业指导教师力量,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和生涯“一对一”指导,助力疏导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求职就业焦虑情绪。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作用,加强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国家、地方和学校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参军入伍、权益保障等方面出台的优惠政策。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以及高职扩招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关心关怀和就业指导,为每一名重点群体学生提供暖心帮扶。建立“一对一”帮扶责任制,高校和院系领导班子成员、就业指导教师、班主任、专任教师、辅导员等与困难学生开展结对帮扶,指定专人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确保每一个困难学生都得到有效帮助。举办少数民族学生、残疾学生、退役军人、高职扩招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专场招聘会,组织低收入家庭毕业生积极参加“中央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提升求职和就业能力。在就业技能提升试点培训中增设新型业态课程,提升新业态下高校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力。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不断线服务,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毕业去向落实情况追踪和服务。

三、结语

在目前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当积极承担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主体责任,从人才培养的高度来看待就业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广泛开展调研,深入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与困难,建设高质量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拓宽就业资源渠道,加强就业观教育,健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就业信息化平台作用,将就业质量作为教学水平评估、学科专业评估的重要指标,在走入社会的最终检验中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另外,只有根据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特点及时调整就业指导服务内容,为毕业生提供因时而进的精准就业指导与服务,才能帮助毕业生更好地提升就业求职能力和就业市场认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上一条:【地方动态】|| 各地就业举措汇编(2023年第133辑,总第159辑) 下一条:【千方百计促就业】|| 直招军官,480多个岗位→

河北美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冀ICP备11000893号
地址:石家庄市空港工业园区北环港路111号 邮编:050700

咨询电话:0311-88651148   0311-8859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