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创业
首页 > 就业创业 > 正文

《中国大学生就业》|| 王辉,张小诗,刘云飞:愿景驱动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体系构建

2023年10月30日 13:32  点击:[]


【作者简介】

王辉,东北大学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小诗,东北大学学生指导服务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职业生涯教育;

刘云飞,东北大学学生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职业愿景是职业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职业愿景激发与就业引导在明确职业方向、提升学习动力和职业投入方面存在高度价值契合。愿景驱动为进一步精准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高校要将就业引导与思政育人、专业教育、生涯教育、就业服务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构愿景、达成愿景,从而提升就业引导成效。

【关键词】

愿景驱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体系

【文本引用】王辉、张小诗、刘云飞.愿景驱动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9):08-14

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追求创新。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急需一大批行业领军人物、高素质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明确要求广大青年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也为高校毕业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和重要的保障。

国务院《“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明确提出,要健全激励保障机制,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东北、艰苦边远地区和城乡基层就业。《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就业育人支持体系,把就业教育、就业引导全面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就业引导,鼓励毕业生积极投身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国际组织等领域就业创业。因此,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立志投身重大原始创新研究实践,在国家最急需人才的战略领域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推进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稳步实施,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实现的首要和关键任务。对于高校而言,通过有效的就业引导使毕业生澄清使命、担负责任,将自觉、主动投身到国家现代化全面建设的进程中作为一种自觉行动和神圣使命,更是一种义务和能力的体现。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只有将个人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将个人的人生目标主动与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达成自我价值。

如今,高校毕业生陆续投身祖国建设发展需要的地方,为国家战略领域和基层建设带来的活力和变化也印证了高校就业引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目前关于就业引导的大部分研究只是针对其中某一个方面或关注具体就业引导政策和工作策略,而从职业发展的视角进行研究较少。有效引导高校毕业将到重点战略领域和基层就业作为职业首选为毕业生开启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而如何让他们在这些领域和岗位上“干得好、留得住、有作为”,则是需要从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全过程来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愿景驱动能够帮助学生澄清职业兴趣、预判职业目标、形成表现成就,从而强化职业选择的动机,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工作的效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愿景驱动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汉语大词典》对“愿景”的定义为“人们所向往的前景”,即经过奋斗、努力、拼搏后期待能够达成的美好愿望和人生图景。作为一种意愿和理想的表达,愿景包括期望达到的目标、需要完成的使命、渴望实现的价值等。

在管理学中,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认为“愿景”是一个组织拥有的共同理想、意愿或目标。是呈现一个组织欲达成的清晰图景,是组织成员共同奋斗、以此为标准的图象,是组织内部所有成员经过协商后的明确协议,是大家设定的共同目标,据此引导和激励组织成员为之奋斗。愿景,作为组织哲学中最核心的内容,代表着组织希望带领成员共同达成的最终图景。

在心理学中,个人愿景则是挑战和建立新信仰和实践的有力基础。“愿景”是基于现实的,可以用来促进行动、打造未来。愿景是一种生动具体的实践图景,是富有个人意志并充满力量的。卓越成长的人建立起愿景,拥有一种可贵的独立精神,可以促进自我积极的思考和行动,这就“愿景的力量”.

在生涯发展理论中,职业愿景是指个体经过对职业世界一段时间的探索,基于与外部环境链接后的自我探索反思而形成的理想职业目标,是多重可能目标职业的期待总和。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层面的主体活动,职业愿景是通过个体对未来职业形态的想象而建构出的“生动具体”的“画面”,反映出个人的工作喜好和对未来职业环境的理想期待,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特征,对职业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愿景作为一种隐性知识,虽然较难显性共享或迁移,但其对于职业选择的影响呈现了显著性和持续性的特征,是一种潜在的驱动力。因此,本研究认为,愿景驱动指组织或个体在发展中,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对既定愿景目标进行建构的过程,以此来驱动组织或个体实现愿景。运用愿景驱动法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体系,就是要在确定学校就业引导工作愿景的基础上,实施愿景激发、愿景描绘、愿景促动和愿景支持,帮助学生科学设定职业愿景并产生积极行动,为学生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

二、愿景驱动与就业引导的价值契合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高质量就业要体现人力投资的价值,也就是一定时期内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在任何时代,人才只有在国家社会前进的进程中呼应现实需求、有所作为创造,方能实现存在价值。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工作,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与就业方向引导,使毕业生积极投身国家发展战略,到国家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建功立业。因此,要做好就业引导工作,需要首先提升毕业生对这些就业领域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产生明确的目标和投身的动力。在这一点上,愿景驱动与就业引导存在高度的价值契合。

(一)激发职业愿景利于塑造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指向灯”

职业发展方向的指引是获得职业成功的重要前提。由于愿景描述的是人们心中理想的、美好的、期待的未来图景,内涵中隐喻了职业选择的倾向,也自动排除了与职业选择倾向相背离的其他可能性,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激发职业愿景为个体创设了可以遵循的发展方向,从本上强化了职业发展动机。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职业愿景激发意味着明确自己在大学期间要达成的学业目标、实践任务、未来规划,使自己锚定清晰的努力方向。同时,将职业愿景所涉及个体精神、道德等面的深层次力量,内化为毕业生的职业使命感、青年责任感和发展自信心,不断引导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职业目标系统。采用“愿景管理”的表征方式激励学生,使学生对目标职业赋予工作意义,是有利就业引导的重要基础。

(二)达成职业愿景成为影响专业学习和职业投入的重要因素

个体对于职业发展的独立思考与深层领悟,创设了职业愿景的底层逻辑与道德追求。这种由建构主义思考所产生的内心觉察,以及愿景与现实之间产生不同程度的剥离,使职业愿景本身具有了明显的动力功能。如果这种剥离适中,则个体可以通过指向愿景的努力,使自身产生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意愿。因此,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投入程度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生自身发展共同的目标,而对职业愿景的构想是促进学习投入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使命,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认识和职业发展路径的规划,直接关系到当下的学习努力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关系到培养卓越人才的大局。清晰的职业愿景可以帮助学生将“想要成为”转化为“我要做到”,激发当下专业学习与职业投入的动力。如果能科学地引导学生正确地建构职业愿景,也将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预期,将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成效。

(三)研究职业愿景促成就业引导效能提升

就业引导的最理想状态是学校就业工作愿景与学生的职业愿景产生链接,并通过学生职业选择体现出来。对在校生和毕业生职业愿景的检核是评估就业引导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通过检核学生职业愿景的状态,判定就业工作目标及理念是否真正被吸收、被转化,评判学生是否改变了职业认知的固有想法,以及是否吸收了就业引导中传播的理念,达到从思想上的转变到行为上的突破,从而评判就业引导工作的成效程度。

三、愿景驱动下高校就业引导体系构建策略

在愿景驱动下,高校可以从核心理念和未来图景两个层面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形成高度概括的描述。其中,核心理念是高校基于长期的办学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实践凝炼出的基本价值观和办学使命,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立身之本,更是长期坚持的人才培养准则信条。因此,高校就业工作的愿景本身及其建立的过程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重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东北大学毕业生前往矿业冶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国家重点领域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始终保持在50%以上。2022届毕业生到央企、500强等高层次单位就业比例超过56%,赴“一带一路”涉及省份就业比例60%以上,向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战略行业和区域输送了大批高水平人才。

面对显著增加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东北大学坚守“稳定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家、地区发展战略和国际人才发展战略”的就业工作目标,将就业工作聚焦于“格局化、效能化、精准化”三个方向发力,将青年使命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引导毕业生将职业理想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到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战略区域建功立业,全力提升毕业生的职业使命感和就业胜任力,为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愿景激发:将就业引导与思政育人相结合,坚定“有情怀”的发展信念

东北大学拥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为国担当,敢为人先,是“一二·九”运动的主力和先锋,先后研发出国内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第一台国产CT、第一块超级钢等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东北大学将就业引导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

为了解决重点领域和基层就业“为什么去”的问题,学校大力加强典型示范、氛围营造、政策激励,深入挖掘校史中丰富教育资源和“五四煤”“可可托海东大人”等老一代东大人坚守的“国家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的报国情怀与实干品格,深入挖掘新时代基层就业和留辽就业的新生代东大人典型事迹。出台了《东北大学关于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东北大学学生服务西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奖励实施办法》等文件,将职业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内容,设立“志愿服从国家需要优秀毕业生”校级荣誉称号并给予奖励。开展“青年志·强国梦·成功行”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基层就业优秀事迹报告会、优秀毕业生事迹展播等,让“孜孜以求,为国担当”的坚定信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二)愿景描绘:将就业引导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激发“有动力”的职业兴趣

“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使命与任务决定了其就业引导工作应呈现鲜明的行业特征、学校特色和专业特点,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引领社会进步。学校根据不同专业的国家重点领域就业市场需求,设计具有专业特点的就业引导方向,培育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和攻关重大科学难题、提升“卡脖子”问题的专业优势,从根本上激发到重点领域和基层就业的工作动力,解决“想要去”的问题。比如,针对面向“大国重器”基础产业的特色优势学科(冶金、材料、机械、矿业等),大力引导到战略区域和艰苦地区建功立业;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学科(自动化、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机器人),大力引导学生到重点行业的一线岗位“沉下去,浮上来”;针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科技哲学、管理、行政学、外语等),大力引导毕业生参加国家和地方就业项目,在乡村、城镇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同时,通过《专业概论与职业发展》必修课、“新生第一课”等,邀请各专业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优秀校友亲自为学生讲授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内容,从专业发展的视角剖析职业发展方向、激发职业成就感,增强学生到重点领域和基层就业的使命感和认同感。

(三)愿景促动:将就业引导与生涯教育相结合,促进“有能力”的职业选择

到重点领域和基层就业,只凭一腔热情是不足够的,更需要指导学生做好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全面的能力储备,解决重点领域和基层就业“去得上,干得好”的问题。东北大学构建并持续完善“普遍指导、分类指导、个性化指导”相互结合,“课程平台、活动平台、咨询平台”相互支撑的生涯发展指导体系和指导教师队伍培养体系,持续开展毕业生就业意愿与状况追踪、在校生就业力诊断、用人单位需求与评价等调研,分阶段、分层次着力提升学生职业认知能力、职业选择能力和就业胜任力。

学校紧扣“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形成“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生涯与就业相呼应、理论与实践相促进”课程模式,明确知识、技能和价值“三位一体”分年级教学目标,打造成长发展核心课、生涯意识唤醒课、职业能力提升课、生涯行动促动课,深挖时代精神与东大品格,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等“课程思政”元素深度融合于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突出“四性”(引领性、知识性、时代性、实用性)、“三结合”(思政培育与能力培养、职业发展与专业发展、就业指导与学业指导相结合),澄清目标,改善信念,激发行动,增进青年使命感、职业幸福感,提升形势判断力、职业适应力。实施“青春带梦想启程”生涯发展领航计划和“圆梦正能量”生涯发展助力计划,打造“青年·成功讲坛”“就业之星”评选、重点行业分析报告会、职业生涯挑战赛、“成才报国·职行万里”名企行等品牌活动,搭建多维度职业探索的平台。开发“NEU职涯云课”,邀请生涯规划专家、骨干教师、企业高管、优秀校友等直播授课。建设就业创业直播平台,提供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精品课程200余门,实现“温暖关爱无间隔,指导帮扶不断线”。成立“NEU生涯设计工作室”,创建“双线+多维”职业生涯咨询模式,秉承“重构、专注、选择、行动”的理念,为全校学生提供一对一、一对多的专业化职业发展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个性化职业选择和求职困惑,深度促进学生职业发展意识与能力双提升。

(四)愿景支持:将就业引导与就业服务相结合,保障“有底气”的就业行动

在不确定的时代下,高校就业引导工作更加突显了系统性和全局性,必须要高效整合新资源,解决新问题。

1.打造就业共同体,高效能推进就业资源共享

东北大学不断强化“大就业”理念,打造三维就业共同体,以“促进学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景统领就业引导工作的协同发展。在全国率先开创了“就业、指导、资助、心理”四位一体工作互促机制,以解决学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抓手,实现四项职能协同发展,并增强就业指导、市场开拓和管理服务各部在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上的关联性。建立起“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的工作体制和“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运行机制,逐步完善教学、科研、招生、团学等全员参与的就业支持体系;建立基层学术组织、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激励机制,激励专业教师全方位参与就业指导、需求信息收集与推荐学生就业等工作;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推进学科布局、生源分布、教育教学改革、就业等工作协同优化,针对新材料、智能机器人、生命健康等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先后成立学院,参考产业人才需求及毕业生就业状况,科学制定招生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将家长和学生纳入就业工作支持系统,出版《青春答案全解大学》系列丛书(家长版),开展生涯教育家长参与度调查,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促就业氛围;成立学生生涯委员会,设立班级生涯委员,充分发挥朋辈就业引导与指导的作用。

2.充分发挥区域高校引领作用,内外联动稳定高质量就业市场

学校全面建设“校、院、学科”三级就业市场建设体系,集中优势力量建设核心市场、凭借学院平台开发新兴市场、依托专业教师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增量就业市场开发,提升优势学科专业就业质量,为就业相对困难学科专业挖掘岗位需求,签订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协议。协同“东北五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体”,充分发挥区域高校引领作用,为东北振兴贡献力量,为国家重大战略输送高质量人才,为学生赴重点领域和基层就业开拓了更广阔的渠道。

综上,高校应将毕业生就业引导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贯穿融入立足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建立健全“就业思政”工作体系,努力做到教育动心、指导入心、服务暖心、跟踪贴心,建构学生的职业愿景,点燃学生的职业梦想,照亮学生的职业道路,用深厚情感开启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建设的新征程。

上一条:【青春筑梦】|| 在基层实践中书写青春答卷㉛ 下一条:【闪亮的日子·创新创业】|| 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人物事迹——广西篇

河北美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冀ICP备11000893号
地址:石家庄市空港工业园区北环港路111号 邮编:050700

咨询电话:0311-88651148   0311-8859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