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创业
首页 > 就业创业 > 正文

《中国大学生就业》|| 范子军:促就业是一堂大思政课

2023年08月16日 17:02  点击:[]


【作者简介】范子军,自由撰稿人。

【摘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劳动力大国,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课题。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1158万人,促进就业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千方百计、全力以赴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体现党和政府对青年群体的重视与关怀,是一件影响重大、意义非凡的民生实事、好事,也不啻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有助于鼓舞和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增进担当、主动分忧、奋发有为,以向上向善、昂扬进取的姿态投身新时代社会建设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促就业;思政教育

【文本引用】范子军.促就业是一堂大思政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8):107-11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耕耘的是思想的田野,回答的是时代的课题。抗疫“大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大思政课”、航天“大思政课”……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火热实践,也为思政课提供了极为丰富又鲜活的素材。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的创新,“大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数据显示,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1]再加上各级人社部门登记的失业青年,保障和促进就业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就业工作越是任务重,越要勇挑重担、奋跃而上,就业促进越是困难多,越要迎难而进、有所作为,用促就业攻坚行动和成效给广大毕业生群体做出示范,让他们在走向社会之前接受一次直抵心灵的思政教育和精神洗礼。

一、全力保障就业,是“国情教育课”


就业,既是为了谋份职业、找份工作,实则也是出于维持生计、提供生存保障,更是不断改善生活品质、过上好日子的前提基础。就业能否保障、就业质量如何,既是千千万万民众基于切身利益的共同关切,也是党和政府基于社会长治久安、发展活力始终念兹在兹、从未有丝毫懈怠的“头等大事”。我国有14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年龄人口,[2]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始终是我国发展的一大优势,解决好就业问题也一直是长期性的战略课题和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为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无疑正是基于中国国情实际做出的重要抉择,是从国情实际出发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党的治国理政方略在就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每年需要安置就业的劳动力人数一直居高不下,就业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难题多,不仅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而且高质量就业越来越成为普遍的追求,客观上加大了做好就业工作的难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国情出发直面困难、解决矛盾,牵牛鼻子、抓住主要矛盾,是党和政府一以贯之坚持的方法论。城镇就业人数年均超过1300万人,从37287万人增加到46773万人,[3]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也在规模逐年增长的情况下一直保持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低于预期调控目标,城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既是我们创造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奇迹”的一大亮点,也成为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助推力量,是我们党始终得民心、受拥戴的关键所在。

保持就业大局稳定,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必须守住的基本底线,就业稳则经济稳、社会稳、人心稳、天下安。近些年来,在多重复杂因素的叠加影响,世界经济长期萎靡不振,经受新冠疫情冲击更是雪上加霜,带来的就业矛盾尤其突出,人们因此而丢失的“饭碗”数以亿计,令全球陷于复苏乏力的窘境。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我国政府保持非凡的战略定力,科学决策、沉着应对,发挥制度优势、挖掘增长动力,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以经济大盘稳有力保障就业大局稳,就业规模显著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就业奇迹”,成为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始终不渝把促就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持之以恒、不遗余力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充分就业,既让大家看到国家促进和保障稳就业的努力与能力,愈加深刻地领略到国家制度显著优势,深切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怀与温暖,倍加增强对就业形势、经济形势稳中向好的信心,也有助于引导广大学子认清就业形势、保持平实之心,秉持理性、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尽早明确职业意向、尽快投身求职行动、作出就业选择。

二、坚持就业优先,是“理想信仰课”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宗旨和使命。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以人民为中心牢牢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相继印发《“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在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注重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开发更多技能型就业岗位提出明确思路、具体要求和推进措施,保障和促进就业始终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举措,明确写入党和政府重要文件。各地各部门切实秉持为民理念,想方设法破难题、找对策、促落实、求突破,推动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显著成效,正显示出守初心、践使命的担当作为、务实有为,彰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理念。

就业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发展大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党和政府始终牵挂于心的“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经济环境有多复杂,无论发展任务有多繁重,党和政府始终不渝把保障就业、改善民生作为优先目标,发挥举国体制制度优势,从战略、政策、服务体系、兜底帮扶等各个层面持续发力,创新实践、久久为功,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持之以恒提高薪酬水平,倾心尽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新时代十年累计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550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68万人,2012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年底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水平翻番。[4]坚定不移把就业作为稳经济、安民生的优先目标,置于“六稳”“六保”首位,用心分类帮扶、用情精准施策、用力兜牢底线,坚持不懈、全力以赴促就业的背后,既凸显出党和政府谋发展、惠民生的治理智慧与水平,更饱含无比深沉的民生关怀和为民情怀。

“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铭刻着共产党人的深挚情怀。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民有所求、政有所应,党和政府的承诺掷地有声,更见诸于脚踏实地的行动。召开专题会议商讨对策、作出重大政策部署,成立工作专班督促落实、组织攻坚,搭建专门服务平台、促进大学毕业生求职与用人单位招聘精准对接,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创新就业服务路径,等等,每一次政策加持、每一个服务细节、每一种扶持措施、每一项促进行动、每一点喜人成效,都闪烁着初心和使命的光辉,都是“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的生动诠释。党和政府心系民生、情系青年,不遗余力破解就业难题,传递的政策温暖、民生温度,广大高校学子是感同身受的见证者、亲历者、受益者。特别是疫情三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连年创新高,党和国家始终坚定不移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解除“后顾之忧”、经受“压力测试”,激励千万学子坚守理想、坚定信仰,牢固确立爱党报国、奋发有为的价值导向和青春志向,倍加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三、热心护航就业,是“青春励志课”


就业工作是民生大事,也是发展大计,稳经济与促就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集聚智慧和力量战胜各种困难,努力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持续改善民生、未来美好生活可期,经济稳定恢复、高质量发展光明前景可期。某种意义上说,以扎实有力的措施和行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就是新时代“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奋楫远航的励志故事,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践和效果正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发展韧性、奋斗姿态的具象呈现,势必有力启迪、激励青年学子增进国民自豪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接力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奋斗中施展才智、大显身手,努力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

夯实“稳就业”底盘,展现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光明前景。牢固的经济基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的“底盘”。经济稳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不断扩大就业容量,促进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为亿万国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持续增强创造条件、夯实基础;努力促进充分高质量就业、有力确保民众安居乐业,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环境,而且激发国民创新活力、创造能力,持续增强走向复兴的内生动力。过去三年来,面对世界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的严峻考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非凡的战略定力和决策魄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在有效应对全球五波疫情冲击、有效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经济保持了4.5%左右的年均增长。2022年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经济增长快于多数主要经济体,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实现1206万人。[5]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大盘稳、底座实,有能力、有定力抵御各种大风大浪,保持稳定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这正是我国保持就业总体稳定、稳中提质的底气和信心所在。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相关政策落实落地,经济持续呈现恢复态势,加快整体好转步伐。坚持党的集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生动现实,千方百计托稳兜牢就业底盘,为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提供可靠保障,无疑不仅增进大家的获得感、认同感、自豪感,而且必将大大激发接过接力棒、建功新时代的使命感、责任感。

拓展“新职业”空间,激励青年自立自强勇立改革创新潮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牢把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重大论断,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阔步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自2012年以来,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一路高歌猛进,从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第11位,[6]不少国际前沿领域、“卡脖子”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嬗变。自主创新不断突破,科技强国步伐铿锵,有力增强了综合国力,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风生水起,持续激发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能,也由此带来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催生更多新的就业形态。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以超50万亿元的体量稳居世界第二,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扩大到41.5%。[7]庞大市场创造的新兴数字职业应运而生,人社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净增的158个新职业中,有97个数字职业,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新就业岗位的“孵化器”和“蓄水池”,数字经济平台在提供新增就业岗位、优化就业结构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重要渠道。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不断壮大,目前已经达到8400万人;《高校毕业生数字经济就业创业报告》则预测,到2030年数字经济将带动就业人数达4.49亿,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2834.98万个。[8]创新赋能发展、创新助力就业、创新引领美好未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新职业,感悟时代脉搏、涵养创新气质,在现代化建设广阔舞台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打赢“攻坚战”硬仗,给毕业生做出爱岗敬业奋跃而上示范。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历经风险挑战,我国经济稳中求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各地各部门守职尽责、开拓进取,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同拼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政府打“组合拳”,拿出真金白银助企轻装上阵、稳岗拓岗,一季度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3679.8亿元;支出就业补助资金共265亿元,失业保险基金349亿元,“春风行动”举办招聘活动近6万场,发布岗位3800万个;[9]广大用工单位、经营主体注重自主挖潜、内部消化,千方百计拼经济、促发展,降本增效、留工稳岗,替党和政府分忧,为待就业群体搭把力,体现社会责任担当;做好供需对接、促进就业招聘“双向奔赴”,大力开展适岗培训、助就业一“技”之力,打造“互联网+就业”服务新模式、创新开展“直播带岗”……一手出政策、一手挖岗位,一边抓落实、一边想新招,社会各方齐心协力、携手共进,勇于担当、自我加压,咬定目标不放松,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热心、用心、尽心护航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宣示稳就业、稳经济坚强决心。群策群力、善作善成打赢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战”,不仅帮助千万学子顺利就业创业,创造人生出彩机会,也给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更多确定性和正能量,也给大家做出了青春报国、勤勉为民、担当作为、奋发筑梦的行动示范,引领广大青年学子感恩社会、报效国家,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知难而进、奋跃而上,拼搏进取、建功立业。

四、上好促就业特殊“大思政课”,作一次别开生面的“青春总动员”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走出学校的大门,跨进社会的门槛,不失为大学毕业生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驿站”,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状况无疑格外需要社会关心、需要正确导向、需要能量加持。满腔热忱、全心全意做好就业帮扶,想方设法、全力以赴确保充分高质量就业,正是与社会紧密结合的思政“公开课”,要求我们增进共识、集聚合力,续写中国就业故事、再创中国发展奇迹。

优化政策“大礼包”,以超强度的落实“铺路架桥”。政策护航是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的关键抓手和突出优势。推动促就业政策落实落地。从教育部“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到人社部“就业创业推进计划”再到“百日冲刺”行动,今年以来,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专门文件、开展专项行动,突出“优先”导向、创新“优先”举措、加大“优先”力度,发放更具体、更精准、更有含金量的政策“红包”,各地各高校狠抓落实,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以2023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在各级人社部门登记的失业青年为对象,强化政策落实、服务保障、权益维护、困难帮扶,推动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尽早就业,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正在推进并将持续到今年12月。对照通知要求,聚焦重点难点,精准拓展岗位,优化指导服务,需要我们在落实上下足功夫、不打折扣,更好发挥政策召引力,焕发学子就业创业热情。

壮大岗位“蓄水池”,以有力度的行动“纾困解难”。破解就业压力题、稳住就业基本盘,根本出路在市场。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更多方面措施的优化与完善,鼓励企业提供尽可能多的岗位吸收更多大学生就业,中央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安徽对于中小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或应届高校毕业生,根据吸纳就业人数按照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补贴;河北对招用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给予相应劳动合同期限但最长不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江苏等地对吸纳毕业生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在3年内可按规定享受税收减免政策,按实际招用人数每人每年7800元定额标准;宁夏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额度最高300万元……立足各地实际,在就业补贴、税收优惠政策、创业担保贷款等方面,给予经营主体力所能及的支持,支持企业吸纳就业,多渠道拓宽就业岗位供给,夯实促就业的微观基础,助力大学毕业生早日就业创业,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

就业服务“不断线”,以富有温度的帮扶“保驾护航”。大学生群体是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党和政府向来重视大学生成长、成才,全社会同样对大学生满怀期待、寄予厚望。在大学生就业攻坚关键期,我们既要宣传就业创业典型、能工巧匠等事迹,引导高校毕业生及其家长主观观念与客观条件相结合、自身定位与就业方式相一致,提升就业创业的内生动力和成功率,又要搭好就业平台,通过精准识别政策对象、实施青年专项技能培训计划、推行15分钟就业服务圈等全方位、人性化服务举措,促进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缓解“有业难就”和“有岗空聘”的问题,提高人岗匹配效率,为毕业生顺利从学校走向职场提供支持,最大力度保障“好就业”“就好业”。有强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就业服务攻坚,势必持续释放直抵人心的“热量”,激励广大大学生毕业生意气风发奔赴新征程,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上一条:【观点追踪】|| 光明时评:期待更多年轻人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挑大梁” 下一条:【要闻速递】|| 吸纳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超12.5万人——科研助理岗位开发落实工作高质量完成

河北美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冀ICP备11000893号
地址:石家庄市空港工业园区北环港路111号 邮编:050700

咨询电话:0311-88651148   0311-8859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