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创业
首页 > 就业创业 > 正文

【闪亮的日子·基层就业】|| 大学生基层就业典型人物事迹——福建篇

2023年07月24日 10:50  点击:[]

2017年,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刘成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怀揣着在母校涵养的家国情怀和远大理想,毅然选择投身广西壮族自治区服务西部地区,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和时代发展的洪流中。

2019年6月,在组织的安排下,刘成接过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棒,带领合浦县曲樟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分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一路走来,刘成始终牢记“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致知无央,充爱无疆,用厚重的肩膀扛起了“人民”二字,积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挥洒青春、努力奋斗。

走好扶贫长征路,砌好“最后一块砖”

刘成所在的曲樟乡所辖的11个行政村均为“十三五”时期的贫困村,是北海市唯一整乡推进脱贫攻坚的乡。而璋嘉村是北海市最后一批脱贫摘帽村之一,是最难啃的骨头之一,也是曲樟乡党委、政府的一块心病。

刘成第一时间将办公室搬到村委,片刻不停地到一线走访调研,深入研究排查了危房改造、义务教育保障、村集体经济、农村低保、账实规范化等可能影响脱贫成效的22项风险点,并定时限、定任务,专人、专责跟踪解决。为了提升队伍战斗力,刘成将工作重心放在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上,带领全体村干部建立并坚持“早读晚规午讨论”制度,早上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讲话、扶贫政策,了解村情、户情;中午讨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晚上总结当天的工作并规划第二天的工作。一段时间后,村干部手中原本崭新的扶贫手册被翻得蓬松泛黑,讲话、政策、村情、户情也在琅琅书声中入心入脑,风险点也被逐一排除。

在所有风险点中,“最难啃的骨头”要数危房改造。为什么说“最难啃”?

首先是资金难。危房改造需要村民先垫钱,验收通过后再发补贴。为了解决资金难题,刘成一方面跟施工队伍协商赊账盖房,等补贴下来之后再还;另一方面请求后盾单位提供资金支持,同时申请市工商联、老促会住房保障帮扶资金。此外,为了防止因缺少资金影响工期的情况出现,刘成创造性地提出由乡政府向后盾单位借6万余元作为备用金,以备不时之需,总算是把筹钱难的问题解决了。

其次是思想难。按照客家人的习俗,动工、下砖、入伙都是要看日子的,“日子”“风水”选不好群众可是不愿意配合的。刘成见招拆招,白天、晚上不断地入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在刘成不厌其烦的软磨硬泡之下,终于做通了危改户的思想工作,解决了“看日子”难题。

再次是技术难。没人会画图刘成就自己上。在后盾单位的指导下,刘成将在学校学到的工程制图知识用在了绘制危房改造施工图上,虽然画得简单粗糙,但也基本够用。

最后是用地难。原址翻建,面积不够;异地建新,地基太软,承不了重,有下陷的风险。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即使时间再紧迫,也决不允许拆了旧危房又盖起一座新危房的情况出现。于是,刘成拍板,就在原址翻建,面积不够的就跟隔壁的村民协调置换。

关关难过关关过,事事难成事事成。突破重重困难后,终于开工了。此后的每一天,刘成都亲自到现场监督指挥,紧锣密鼓地推进建设进度。短短一个月内就完成了2户危房改造任务,创造了危房改造的新纪录,啃下了最难啃的骨头,砌好了住房保障的“最后一块砖”,顺利走好了扶贫长征路的“最后一公里”。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照亮学生精彩人生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在曲樟乡工作的两年时间里,刘成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联系、指导广西大学等高校支教团、实践团协助乡党委政府推进“扶贫扶志扶智”“旅游+扶贫”等工作;通过多种渠道,争取到教育扶贫资金20余万元,帮助三名孤困儿童健康成长,帮助十余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设立“先之达”奖学金为30余名曲樟乡品学兼优的中小学生提供奖励。在学生眼中,刘成是他们的大哥哥。他们纷纷将感动与感恩融入一封封写给刘成的感谢信中,并立志以刘成大哥哥为榜样刻苦读书,将来也要成为为国家和人民而奋斗的人。

曲樟乡有一户典型的因学致贫户,家中6个小孩皆品学兼优。一进入他们家映入眼帘的不是家徒四壁景象,而是满满当当的书架,墙上也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奖状、奖牌。浓厚的学风、勤劳的家风让刘成印象深刻。

他们家老大在刘成刚到曲樟乡的那年刚刚经历考研的失利,处于迷茫之际的她找到了刘成,讲述了她的想法。在交流过程中,刘成听出了她对于考研失利心有不甘,对失利的现实难以释怀。刘成深知更高学历的教育经历对个人成长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于是便鼓励她“莫听穿林打叶声”,不要被考研失利所打倒,积极为理想而奋斗,放心大胆地准备再次考研。在之后的日子里,刘成一直关注着她的备考情况,并经常辅导她备考技巧。在刘成的鼓励、帮助之下,邓家老大重拾考研二战的信心,一直坚持到了上考研战场。功夫不负有心人,邓家老大终于收获了努力后的甜美果实,顺利被广西医科大学录取。

老三在2019年以610分的高分考入了东华大学。那年夏天,刘成初次见到她时,对她那眉头间想隐藏而没能隐藏住的愁容感到疑惑。一番寒暄之后他才了解到,老三正在为上大学的费用而发愁。于是刘成多方联系,帮她申请了8000元的爱心企业助学金,并鼓励她在大学里继续发奋读书。

疫情期间,老五正值初二升初三的关键期,常常因为网络卡顿影响学习。得知情况后,刘成立即联系村干部和移动公司在他们家门口安装了信号基站,解决了她上课难的问题,她也于2020年顺利考入北海最好的中学。中考那天,从考场出来后,语文作文主题——“感恩”在她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她眼前浮现着这些年来她在学习、成长中备受关心、照顾的点点滴滴,按捺不住的她提笔写下了一篇作文——《灿烂的一束光》表达感恩之情。记者得知此事后,便将这篇作文刊登在了《北海日报》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人生路上最灿烂的一束光,便是在黑夜中照亮他人前行的那束光。刘成用他的初心之火、热情之光照亮了那些渴望精彩的人的人生。

开好乡村振兴局,发展荔枝大产业

乡村欲振兴,产业必振兴。曲樟乡的荔枝远近闻名。然而由于其品种的特殊性,很难远距离运输和长时间保鲜、保存,这给荔枝销售带来了极大的困难。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村民们对荔枝销售完全没有信心,甚至有村民想直接放弃,产生了“让荔枝烂在树上”的消极想法。看着村民们用一整年的血汗种出来的挂满枝头的荔枝即将被浪费掉,刘成实在于心不忍,于是他有了通过举办荔枝节帮助村民卖荔枝的想法。

办荔枝节说起来简单,可在疫情尚未走远、没有经费支持、全面脱贫在即的情况下,人员、资金、时间都不站在刘成这边。“谁来办”“如何办”的难题摆在了刘成面前。

从不畏难的刘成心中早已抱定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信念。他心想,即使没有任何人帮忙,哪怕只有他一个人,他也要把荔枝节办起来;有钱有有钱的办节方法,没钱有没钱的办节方法,即使乡里没有任何资金支持,他也要在没有钱的情况下把荔枝节办好。曲樟乡的鸡嘴荔枝品质好,肯定会有市场需求。既然运出去有困难,那就把名气打响,吸引周围的人到乡里来现摘现卖。

理清工作思路后,刘成便开始“厚着脸皮”到各个部门申请筹办荔枝节的资金,虽然曾屡屡碰壁,但也有不少收获。一段时间跑下来,他竟争取到了市旅游文体局、市商务局、县工信局的总共15万元的资金支持,更是得到了这几个部门的领导“举全局之力支持办荔枝节”的承诺,这给了刘成巨大的鼓舞和底气。

趁着时下直播带货的热度,刘成带着乡第一书记当起了网红,在京东电商平台帮村民直播带货卖荔枝。因地制宜采用“直播+电商”模式,开展直播采摘嘉年华“电商扶贫·合浦荔枝直播暨京东618全球购物节”系列活动,现场与亚山村、璋嘉村签署荔枝销售协议,仅半天时间便帮助贫困户销售荔枝1200余斤。

此外,刘成还将曲樟乡的人文地理、旅游文化特色元素整合起来,围绕“农业+旅游+文化”模式,打造以荔枝为主导的特色林果经济带,规划沿湖旅游路线,在宣传荔枝的同时,也推广了乡村旅游,有效推动了曲樟乡旅游业的发展。

在刘成的带动下,全乡都为办好荔枝节铆足了劲。2020年曲樟乡荔枝旅游文化节在大家群策群力、同心同向的努力下不负众望地取得了圆满成功。据不完全统计,仅6月16日开幕式当天,便实现荔枝销售额50万元以上,消除了荔枝丰收而市场价格走低的风险,有效扩大了曲樟乡鸡嘴荔枝品牌的宣传面和影响力。

时光流转,2021年的夏天又是一年荔枝成熟时节,丰收更胜去年。望着被鲜嫩娇红的荔枝浸染的山头,刘成在欣喜之余又开始为帮助农户销售荔枝谋划着。

总结2020年荔枝销售的成功经验,刘成深深感受到了举办荔枝节,以及本地销售、网络销售和批发销售等渠道对荔枝宣传、推广、销售的重要推动作用,于是便在着手筹办荔枝节的同时,通过向各单位推销、打通线下本地消费市场、开通网上预售渠道、吸引荔枝经销商到现场签约订单等方式多措并举、齐头并进,建立起相对稳固的荔枝销售渠道。

2021年6月11日,荔枝节在紧张的筹备中顺利开幕。出乎意料的是,2021年的荔枝节现场比去年更为火爆,一时间出现了“一荔难求”的情况,开幕式当天历史性地实现了销售额超220万元。这个夏天,没有什么比火红的荔枝和鼓得满满的腰包更让村民们开心的了。

一系列的举措保障了连续两年丰产的荔枝没有出现滞销的情况,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山水客家、魅荔曲樟”的乡村振兴之歌在曲樟乡越唱越响。刘成在曲樟乡开展电商扶贫助农、举办荔枝节的事迹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人民网、新华社、广西电视台及市、县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刘成也荣获了“广西好网民”“北海好网民”称号。荔枝销售火起来了,农户的口袋也随着鼓起来了,发展产业的信心也更足了。小小的荔枝发展成了大大的产业。村民们纷纷为这个又黑又壮的大高个竖直大拇指,“刘队,牛队”的口碑深入人心。

办自强学堂,育乡村英才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曲樟乡是北海市最贫困的乡镇,全乡11个行政村均为“十三五”时期的贫困村,贫穷落后让当地干部们失去了想象空间。刘成深知,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长征路上,唯有自立自强、自力更生才是行稳致远的出路。通过调研,刘成发现乡里的年轻干部干劲有余而学习、思考不足,晚上的时间基本都在无所事事中度过。在进一步与年轻干部交流后,他发现,他们并非不爱学习,而是缺少引领带动、交流平台、想象空间和行动理由。这为刘成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于是,刘成召集曲樟乡驻村工作队员、乡干部、村干部、老师等有知有识有志青年举办“曲樟自强学堂”。

通过自强学堂,年轻干部们学习新理论知识,集中轮读原文原著,分享自己的心得,吸收别人的观点,激发思想碰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强学堂里,刘成带着年轻干部学习;自强学堂外,刘成带着年轻干部实践。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之时,刘成带领乡里的年轻干部积极深入推行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三事通解”,率先在农村地区全面创建“解忧超市”,为解决贫困村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建立了常态化工作机制,增强了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截至目前,全乡11个村的“解忧超市”总共解决了462个微心愿,群众满意度达100%。

“曲樟自强学堂”的举办为年轻干部们搭建起了学习、交流的平台,赋予了他们学习、实践新意义,有效提振了青年干部们的精气神,帮助他们重拾对星辰大海的渴望。

在自强文化的熏陶之下,一个个年轻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自我修养,开拓了工作视野,提升了服务本领,促进了担当作为,从一开始的不自信、没有想法到现在的勤于思考、勤于实践。自自强学堂创办以来,曲樟乡先后有49人次荣获国家、自治区、市、县表彰奖励。其中1人获评“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个人”,2人分别获评广西壮族自治区2018—2020年度全区驻村工作队优秀驻村第一书记、优秀工作队队员,48人次被自治区、市、县评为优秀,有9人次先后获得单位、系统内部表彰奖励。曲樟乡工作分队被评为北海市2020年度广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优秀工作分队。“自强之风”席卷全县,创办“自强学堂”的做法被县委组织部作为先进典型经验在全县推广。

亲近过泥土的人不会忘记人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日子让刘成的身心刻上了深刻的人民烙印,他将种子播撒在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先后获评北海市优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优秀工作队队员、广西壮族自治区2018—2020年度全区驻村工作队优秀工作队队员。2021年,刘成被聘为厦门大学学生工作处首届“凌云计划”校友导师。

人生的长度在于跋涉,生命的厚重在于历练!刘成表示,回首历程,既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欣然快慰,也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然开朗;抬望前路,既怀“九万里风鹏正举”的磅礴力量,也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刘成将更加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实践“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致知无央,充爱无疆,不负青春,不负韶华,责无旁贷地奔赴圆梦复兴的伟大征程!

【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供稿】

用心描绘基层画卷

龙岩学院钟琳艳事迹

钟琳艳,女,畲族,1999年7月3日出生,中共党员,籍贯福建省上杭县,曾是龙岩学院2017级物联网工程【M】班学生,现在是一名服务基层的“三支一扶”志愿者;在校期间曾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学生会干事、部门副部长,多次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奖学金,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共青团员、龙岩学院2021届优秀毕业生。

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直想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用知识和青春去改变家乡。她抱着投身基层的志向,在2021年“三支一扶”计划开始后,毫不犹豫地报名,经过各级审核推荐,最终于同年8月份被录取,成为“三支一扶”计划的一员,走上服务基层之路。

一、助力村级换届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

2021年她刚入职便碰上换届之年,换届工作于老干部而言都是伤脑筋的工作,她才刚开始工作就接手了这个“烫手”的工作。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要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首先要选出群众认可度高、善于攻坚克难、带头致富能力强的“领头羊”,群众工作的基础是民心,只有在群众中有威望才能更好地开展群众工作。因此她在换届前用自己踏出的脚步去减少“换届弯路”,白天下村走访、谈话,晚上在办公室里整理白天记录的资料。由于组织意图要在此次换届后全面实现“一肩挑”,这于她而言,无疑工作量更大了,加之对业务不熟悉,更是雪上加霜,别人花一个小时能完成的工作,她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换届期间,需要准备的材料多,每天要汇总上报台账,她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已经下村,回来后大家都回去休息了,她还需要回办公室整理台账上报。因为她的认真,大家都夸她。从2021年8月份入职开始帮忙准备换届工作,到11月份换届完成,她顺利实现了组织意图。这是她工作后完成的第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她工作的完美开篇。

二、助力基层战“疫”

阳春三月,本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时节,但是福建却像按下了暂停键,疫情出现了“倒春寒”趋势,迎来了战“疫”大考。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她不忘出征时的诺言“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积极投身抗疫一线,全力以赴筑起“铜墙铁壁”。面对福建的疫情形势,基层首先要做好防控工作,防止疫情再扩散。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没有退缩,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她的入党誓言。她从没有因为自己是女生就想要特殊待遇,原本给她安排的白天执勤,她主动请缨调整到夜晚,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绚丽风采。

根据疫情形势,需要进行全员核酸检测,从上到下不落一人。她身为包村工作队的一员,参与到了此次核酸采集服务中。她在此次核酸采集中是一名信息录入员,辅助医务人员在她所包的村进行核酸采集工作。她所包的村老年人在家的居多,他们大多行动不便,需要入户采核酸,很多人家的房子建在半山腰上。在烈日下,她与医务人员身穿防护服爬到半山坡上入户为村民录入信息、采集核酸,虽然很累,但是他们没有时间休息,需要与时间赛跑。由于乡镇条件有限,只能采集,无法检测,所以他们需要在半天内完成采集,然后及时将采集样本送往县城检测。尽管很累,但她从不曾抱怨,从未曾想过放弃,她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青年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三、助力基层工作的“三支”

(一)用嘴为老百姓“支策”

由于上级的工作安排,她被聘为专职人民调解员,2021年11月,她参与一起现场纠纷调解工作。由于建房问题导致矛盾纠纷,现场混乱不堪,初次遇到这种场面的她临危不乱,立马与大家共商对策。她先了解清楚引起纠纷的具体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经过初步调解,纠纷双方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协商。

(二)用腿为老百姓“支力”

在当下的智能化时代,无不用电脑办公,但是农村很多村民不会用,就是有些村干部也不会用电脑,甚至很多村民还不会用智能手机,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之处。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每天都有表格需要填报,因此急需会用电脑的人。现在的村干部班子虽说都配备有会用电脑的年轻人,但是人数实在太少,有的村甚至只有一个人。她作为一名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操作电脑不在话下。她学以致用,抽空便去指导需要帮助的村干部操作电脑。她还主动入户教群众使用智能手机。在2021年全员核酸检测中,为了采集便利,需要所有村民事先准备好核酸采集码,但是很多村民不懂如何操作,于是她便利用下班后的时间下村教他们如何操作,对于没有智能手机的村民她便用自己的手机帮忙申请,然后再帮他们打印出来,以备核酸检测时使用。

(三)用脑为老百姓“支招”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她时刻提醒自己不管走到哪里“饭碗”都不能丢,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2022年的春耕生产压力很大,她所包的村面积不大,但是种植任务繁重,需完成一千多亩的种植任务。现如今有强劳动力的年轻人基本都已经外出务工了,留在村里的大部分是只有弱劳动力的老年人,村里的田地大部分已经长满荒草。老人家每年会挑选一些就近的容易打理的田地来种植水稻,大部分的土地处于荒废状态。为此,她多次与工作队下村开会讨论,想尽办法完成任务。她与工作队及村干部一同下地查看,经过对荒地进行现场查看后,他们与农民技术员等共同探讨,最后决定在水源充足的地带种植水稻,在抛荒的旱地种植玉米、木薯、地瓜等粮食作物,然后在全村范围内宣传种粮补助政策及他们探讨出的想法,发动全村群众大力支持春耕生产,入户动员村民抛荒复垦,把所有能劳动的劳动力都动员起来了。

她时刻牢记出征时的诺言“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锻炼成才”,也用行动表明了她的初心。希望她在基层的两年能以“宝剑锋从磨砺出”的艰苦历练积蓄精彩,以“此时不搏待何时”的实干奋斗闪耀光彩。

【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供稿】

心之所向,只为家国

福建工程学院宋能事迹宋能,中共党员,是福建工程学院2019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2019年8月,他放弃已签约的工作转而远赴新疆基层工作,成为一名乡镇纪检监察干部。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努力发扬“真诚勤勇”的校训精神,工作积极,表现出色,2021年2月被温宿县托甫汗镇党委、政府授予“优秀干部”荣誉称号,2021年7月被温宿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一、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他始终将农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面对群众的各类困难诉求总是第一时间想方设法帮他们解决。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宋能一直用这句话提醒和鞭策自己,在日常走访当中,他放下架子,融入泥土,农忙时与农民群众一起干活,闲暇时与农民群众一起拉家常,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耐心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排查安全隐患,帮助农民群众砍柴、建造鸡舍、清理垃圾、粉刷墙壁、晾晒粮食……同时认真倾听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汲取群众智慧,补齐工作短板,每次临走时还嘱咐群众有事就随时找他。

就在前不久,一名村民打来电话:“小宋,现在正是果园地放水的最佳时机,我家的果园地放不上水,你看能不能帮我们协调解决一下?前两天已经找过村委会了,村委会还在协调……”

“叔叔,最近放水的农户较多,可能水源不够充足,放水慢了一点,不过您放心,我现在就帮您协调解决。”宋能放下手头的工作,毫不犹豫地主动承担起了此事。

电话挂断后,宋能立刻打电话给镇上水管站负责同志询问具体情况,并督促水管站站长合理分配人员,按照相关要求落实落细各项工作,确保辖区所有果园地都能如期放足水源。

数小时之后,该村民在电话里乐呵呵地感谢道:“真的谢谢你啊,小宋!我家的果园地已经放上了水,今年的收成又有希望啦。”

这是宋能开展群众工作的一个缩影。

最让宋能难忘的就是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为了群众的安全,他不分昼夜挨家挨户为群众测量体温、配送生活物资。他每天早餐只喝一包牛奶,由于路途遥远、工作繁忙,他常常因为晚上回去太迟而没饭吃,就捡几颗农民群众没捡干净而遗留在地里的核桃当作晚餐。曾经有一次由于天气过冷,导致他发烧至40°C,但他并没有倒下,始终坚守在岗位上。是什么让他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没有选择放弃,顽强地坚持了下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他心中始终怀有的家国情怀。

图片

二、以不畏艰难书写责任担当

宋能同志家境贫寒,全家的生活只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维持,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面对困难和硬骨头,他能够身先士卒,冲在最前头。对于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来说,最头疼的一件事莫过于写材料。宋能深知,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本领、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为此,他利用业余时间、培训交流等机会不断强化学习,承担起了办公室所有的材料撰写工作。刚开始,一份材料他至少要修改数十次才能合格,但他并没有气馁。他经常加班加点,经过一年多的磨炼,他的写作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赢得了领导的肯定。

宋能时时刻刻以大局为重,主动作为。2021年7月要在托甫汗镇举行全县纪检监察工作现场会,接到通知后,宋能立即行动,撰写汇报材料、联系广告公司做展板、进行会场布置……他一人不分白天和黑夜奋战了整整一周时间,全县纪检监察工作现场会最终取得圆满成功,赢得了广大领导和同事们的称赞。2022年1月,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喜迎新春佳节,县纪委监委在托甫汗镇举办廉政书画展。活动前宋能认真策划,积极对接县纪委监委,明确活动流程和工作重点,提前邀请全镇书画爱好者,征集优秀书画作品,动员机关各科室党员干部积极参与配合。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廉政书画展在托甫汗镇成功举办,营造了风清气正、欢乐祥和的浓厚节日氛围。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度纪检监察工作成效突出,取得全县第二名的佳绩。

【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供稿】

青春向党,支教无悔

福州大学李志煌事迹

在2019年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张薇的演讲中,李志煌第一次听到“研究生支教团”这个词。张薇暂缓读研而选择去西部支教的事迹深深触动了他,一句“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更是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如果有机会,我也一定要去西部支教”的种子。2020年9月,他终于等到学校研究生支教团的招募通知,在了解到闽宁协作帮扶的感人事迹后,他更加坚定了去西部支教的想法。他曾询问过父母的意见,在知道支教地是以“苦瘠甲天下”闻名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后,父母极力反对。父母怕从小生活在南方城市的他会不习惯北方偏远地区的气候和生活,怕他花一年时间支教会落后于同龄人的发展。他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但他觉得人生漫漫,不必纠结一年光阴,作为学生党员,能到祖国最需要的西部奉献青春、回馈社会、帮助他人,是一件幸福且有意义的事。在他的软磨硬泡下,父母最后才同意他去参加研究生支教团的选拔,最终他也顺利入选。

2021年7月,他怀揣着教书育人梦想奔赴宁夏固原三营中学,经学校安排,他教授八年级6个班的生物课,还有课后辅导课和晚自习,每周总共15个课时。他意识到如何完成从学生到老师角色的转变是他面临的最大挑战,尽管支教前高校安排了支教团成员到附近的中小学上课、听课,也组织了一系列的上岗培训,但他心里还是没有底。他很担心教不好学生,便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听老教师上课、学习教学方法,参加学科研讨会、学习教学经验,根据课本内容和教学进度认真撰写教学计划。他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备课上,认真参考研究教师辅导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上网观看一些优秀教师的授课视频,设计一些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并以此为依据制作教学PPTO上课前,他总会花时间梳理课堂内容以确保顺利上课。最终,他花了数月时间才适应教师新角色。他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教好学生,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第一次学科考试,他教的6个班的成绩基本垫底,他近乎崩溃,内心充斥着焦虑和挫败。

他意识到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在分析试题后,他发现考试的知识点他在课上都讲过,但学生并没有掌握。在与学生交流后,他发现一些学生基础较薄弱,有时跟不上他的教学节奏,也有的学生听不懂课本内容。他开始改进教学思路,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放慢节奏讲授课本内容,更加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并在网上找到通俗易懂的教学视频以便学生理解。终于,在第二次考试中6个班的成绩均有较大提升,没有一个班级垫底。因为教学成绩突出,他在学校成绩分析会上受到了表扬,被评为“三营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第二次阶段性质量提升总结成绩突出教师”。他发现这里有些学生喜欢在下课期间去办公室问老师问题,但是有的老师不一定在。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教学之余,他经常待在办公室里主动辅导学生的英语、数学、物理,学生的一句“谢谢老师”常会让他开心好久。

在学校,他不仅是一名生物老师,也是一名党建办公室干事。作为支教团的党支部书记,当学校党建办公室主任提出人手不足需要帮忙的时候,他主动提出成为党建办公室的一员。为了协助学校党建工作顺利开展,他经常一下课便去党建办收集、整理繁杂的材料,同时负责相关材料的撰写工作,曾负责撰写学校组织生活会、党日活动、电化远程教育等相关简报20余篇。他还利用空闲时间积极组织支教团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建党一百周年讲话精神,着力提升支教团成员的理论素养,并在校园媒体上进行宣传。

在生活中,他也面临不小的挑战。他常因为不适应这里的气候而生病。有一次感冒加上喉咙痛,他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去市里医院看病,医生说他得了急性扁桃体炎和急性咽喉炎,喉咙已经多处溃疡,建议他打一周的吊瓶。他说他是一名支教老师,不想耽误学生一周的课程,往返坐车打吊瓶两三个小时不方便,医生这才给他开了一周的药,并告诫他要是药吃完了还没好的话,一定要来医院打吊瓶。回学校后,他没有耽误学校的课程安排,依然坚持给学生上课。

在生活中,他也尽己所能地帮助学生。有一位学姐知道他在支教,便询问他班上有没有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得知这位学姐有资助的意愿后,他马上和班主任联系,班主任为他推荐了一名成绩优异、乖巧懂事的女孩。受学姐委托,他在放学后便去家访了解实际情况。女孩是单亲家庭,父亲独自带着5个孩子,一家子住在一个不大的房间里,家里家具很简陋,两张大床基本占据了房间的一半。通过交谈,他得知,女孩的母亲两年前便离开了家,父亲为维持一家的生计摆过水果摊,后来在工地干活时脚受了伤,没办法干别的工作,所以家里已经近一年没有稳定收入来源了,上职校的大女儿为照顾弟弟妹妹、减轻家庭负担不得已留在了家里,但是父亲很重视教育,说只要有条件一定让娃娃都上学。所以当得知有人愿意资助他的女儿时,他十分高兴,并表示资助的钱一定都花在孩子的教育上。李志煌回去后,将家访情况如实告知了学姐,最终学姐也确定资助小女孩到高中毕业。

在支教的同时,李志煌也尝试自己拍摄剪辑支教短视频,通过自媒体平台记录支教时光,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教故事和当地风土人情,视频累计播放量已达4.7万次。

李志煌深知,虽然个人的力量很渺小,有些现状没办法仅凭一己之力改变,但他一定会牢记育人初心,坚守教师岗位,用心做好自己的事,尽己所能去帮助更多学生。支教是一条充满希望和挑战之路,李志煌这位支教青年一直在路上。

【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供稿】

脚踏实地,做好为民服务的一颗“种子”

福建农林大学沈瑾烨事迹

2020年7月,刚从福建农林大学毕业的应届选调生沈瑾烨怀揣着反哺家乡、建设家乡的初心,毅然回乡工作,驻点诏安县建设乡月港村。走出象牙塔,直接来到农村一线,他清楚自己肩上的重任和挑战,暗暗下定决心要用赤诚服务家乡,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贴近群众,以实际行动播撒为百姓服务的青春“种子”。

扎根沃土,用心用情为民排忧解难

参加工作以来,沈瑾烨始终把扶贫助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他常常同村“两委”干部一道走村入户,与贫困户坐在一起像老朋友一样聊天,淡化“帮”与“被帮”的关系,以“真心换真心”,一户一户了解贫困群众的家庭情况、“疑难杂症”和所想所盼,调研回来他就将所听、所看、所想详细记录在笔记本里、记挂在心里。

月港村共有四个自然村,沈瑾烨知道,吉湖自然村因地理位置偏远,与外界联系只能依靠一条坑坑洼洼、弯曲狭窄的山路,每逢下雨这条路就泥泞不堪,全村百姓特别是26户贫困户“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模样一直刺痛着他的心。他很清楚,这条土路不仅是村民们的生产生活之路,更是村民们的幸福之路。巩固现有脱贫成果、多管齐下防止返贫,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责任重大、意义重大。有了这样的想法,沈瑾烨多次和包村领导干部、村“两委”干部到吉湖自然村就征地修路问题倾听群众呼声、听取意见建议、统一思想认识。终于,经过不懈的努力,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全长4.5公里的吉湖自然村道路硬化项目得以开工,2021年底全面竣工,切实解决了村民出行难这一“痛点”问题。汲取养分,知史爱党,赓续红色血脉

“胸中元自有丘壑,盏里何妨对圣贤。”百年党史是一部丰富厚重的教科书,沈瑾烨在“读原著”中深耕细作,在“学原文”中吃透领悟,及时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驱动思想教育助推器。作为新时代的宣讲师,他在村里创新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抓好微信、美篇等线上新媒体“微课堂”及线下“院坝党课”“田间课堂”等载体,先后举办17场宣讲会,直接受众1070人次、间接受众3000余人。他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理解接受的方式讲好本土红色故事,力促“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带动大家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

月港村里的“月港事件”纪念馆,是原中共闽粤边特委机关旧址,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6月入选福建省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累计接待各级各部门的党员干部、群众124批次.1846人次,沈瑾烨既是让党史学习教育“续曲”余音袅袅的讲解员,同时也是促党史学习教育“服务”沁人心脾的志愿者,他在“深学细悟”中蓄力“整改扎实”,满载一船“党史星辉”,赓续“坚定历史自信”的红色血脉。

沈瑾烨也始终关注着留守儿童群体。2021年4月10日,在“童知党史,传承红色精神”建党100周年学习体验主题活动中,他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带领30余名留守儿童参观纪念馆,通过观看实物和故事讲解等形式,以情动人、以史化人,让孩子们从小接受红色文化“沉浸式”现场教育,身临其境感悟红色精神,直触革命岁月历史脉搏。

生根发芽,发光发热,助力乡村振兴

村里比较缺懂政策、懂电脑、善于写作的人。沈瑾烨积极发挥所长,用好民情本、建好走访台账,切实帮助基层和群众用好各级强农富农惠农政策,分类别、分阶段办实事、办好事。在同村“两委”干部探讨后,他结合村情社情拟稿制定“一村一方案”,完善更新村规民约,同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带动清理陈年垃圾400余吨、河道清淤550立方米,助力月港村入选2021年度“福建省森林村庄”。土壤硒含量对于茶树生长及八仙茶茶品质的影响是沈瑾烨大学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到月港村后,他将自己的专业优势同村里丰富的富硒八仙茶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深入茶园、调研茶厂,撰写《致富路上茶香飘》发表在中国福建“三农”网,让悠悠茶香“溢出”小小村庄。

“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沈瑾烨一方面把对写作的热爱镌刻在田间地头,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共撰写了200余篇新闻信息发布在学习强国、人民网和新华社客户端等媒体平台上;另一方面,他把“担当”落实在每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中。他协助道安劝导员切实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面向群众宣讲扫黑除恶、预防电信诈骗、社会安全稳定等“平安三率”相关内容;他助推村级治理,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方向,寻求治理突破,解决实际问题,激发群众自治活力;他全力保障村级换届过程平稳、程序严谨,换出基层治理新气象,确保选举工作风清气正、选举结果人民满意;他主动参与到防疫志愿服务行动中,坚守疫情防控第一线,以“疫线有我,请党放心”的忠诚,为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2年春节前夕,建设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举办了“金虎迎春·翰墨飘香暖人心”义写春联、迎新春送福字活动。沈瑾烨将自己手写的一张张“福”字送到了村民手中。“春满人间欢歌阵阵,福临门第喜气洋洋”,一字一句书写着人间烟火气。他希望不负基层“好春光”,当好为民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颗“种子”,向阳而生、茁壮成长,真正实现“福满千家万户”。

上一条:【青春筑梦】|| 2023年高校毕业致辞金句集锦⑪ 下一条:设计艺术学院2023年招聘启事

河北美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冀ICP备11000893号
地址:石家庄市空港工业园区北环港路111号 邮编:050700

咨询电话:0311-88651148   0311-8859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