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首页 > 正文

专家讲座|李宏复 《中国手工刺绣的历史脉络》

2023年03月08日 22:53  点击:[]


2023年3月1日下午,李宏复教授在东城堡负一B150报告厅为河北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服装专业的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手工刺绣的历史脉络》的学术讲座。

.16.png

李宏复研究员

李宏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法学(民族学)博士毕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会民族服饰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文化人类学、中国刺绣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博物馆学。博士毕业以来一直行走在调研与保护中国刺绣文化的道路上,足迹踏遍了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市、县、乡镇,出版的专著、论文,以及承担、参与的课题几乎都与刺绣有关,对各地区刺绣的技艺、传承、文化特点、市场等尤为熟知。主持国家课题《中国少数民族刺绣工艺文化研究》、《中国手工刺绣技艺研究》等项目。撰写出版论著《枕的风情-中国民间枕顶绣》、《中国刺绣文化解读》、《中国国粹艺术读本:织绣》(此著为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手工刺绣》、《萨满造型艺术》等,并发表多篇相关学术研究论文。

.15.png

讲座现场

李宏复教授在《中国手工刺绣的历史脉络》的讲座中,从刺绣的雏形——骨针纫迹;商周绣迹遗痕:春秋战国“衣以文绣”为尊;秦汉锦绣贸易通西域;魏晋南北朝异域之风;隋唐五代丝绸之路遗珍;宋代闺阁画绣;辽金刺绣文化兼容并蓄;元代绣佛妙品;明代“官”、“民”刺绣崛起江南;清代江南三织造局;跨时代绣师——沈寿与《雪宦绣谱》等方面为大家进行了详尽讲授。她通过对中国手工刺绣的历史脉络的深入挖掘、客观分析,从而谈到手工刺绣未来的发展路径。

一 刺绣的渊源

1.1刺绣的渊源

古人用纫进骨针的兽筋把兽皮连缀成衣,这种古人类无意识地使用骨针产生的纫迹,即为刺绣的雏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这种无意识的纫迹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所需的刺绣图案。(图1-1)

.14.png

图1-1旧石器时代辽宁小孤山骨针(左上)旧石器时代北京山顶洞人骨针(左下)

1.2刺绣的雏形

陶纺轮在新石器时代出现,证明这一时期人类向纺织技术的发明迈进了一步,为摆脱“而衣皮苇”时代创造了良好条件。在人类的织绣文化发展历史上,原始人的骨针、陶纺轮的工具文明起到了开创性作用,证明了刺绣功能从实用到审美的初级过度。纺织及染色技术出现,刺绣走向以针、线、底料三者表现图案的时代。

二 刺绣的历史

2.1商周绣迹遗痕

夏、商、周时期纺织技术有了突出的进步,这是是丝绸生产的初步发展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多种织纹和彩丝织成精美的丝织品。丝绸在原始社会中由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生产和使用。

2.1.1夏商时期

商代农业及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已有专门的纺织业和缝纫工业。丝织品受王室重视。色彩上素衣朱绣,线条流畅,工艺装饰的文化意义大于审美意义。针法以锁绣类及其变化针法为主,加少数平绣类针法。

2.1.2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染织工艺已有专门的分工,刺绣技术成熟及广泛被应用。丰富色彩加上优美花纹图案,强调礼治的社会中,工艺制作的式样具有固定的规格,装饰上反映显著的次序感。

2.2春秋战国“衣以文绣”为尊

丝织手工业的进步与发展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提供了精美的原料,在今湖南、湖北、河南、江西等地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墓、越墓中,先后出土许多织绣品,织绣技艺极为高超,种类包括绢、绨、方孔纱、素罗、彩条纹绮、锦等。(图2-2)

.13.png

图2-2 红棕绢刺绣凤鸟花纹镜衣(战国荆州马山1号墓)

.12.png

图2-3 战国荆州马山1号墓最早的对襟 图2-4 龙凤虎纹衣袖局部 战国荆州马山1号墓

2.3 秦汉锦绣贸易通西域

秦汉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都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繁荣阶段,刺绣技艺较前代更为发展,各种刺绣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很大提高。社会对织绣的需求推动了民间绣品的生产。齐、楚、蜀等地的汉绣是当时著名的产品,也是纺织品中主要贸易商品之一,通过“丝绸之路”向西域传播。

从各地出土的实物来看,刺绣的品种仍以实用品为主,针法仍以锁针绣为主,同时还发展了铺绒绣、结籽绣、斜平针、单线钉等新针法。汉绣的绣纹繁荣富丽,飞动流畅,纹理细密,针脚均整,富有韵律感和动态美,充分反映了汉代织绣文化的丰富内涵。

.11.png

图2-5 “长寿绣”残片西汉长沙马王堆

2.4 魏晋南北朝异域之风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锦绣纹样重要的发展变化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西北民族进入中原,中原人民迁移江南的民族大迁移,及中外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对于锦绣纹样产生了巨大影响。(图2-6)

.10.png

图2-6 彩绣佛像供养人 北魏

佛教传入中国,南北朝大量刺绣佛像,刺绣佛像为供养品风气盛行,以观赏为主的刺绣工艺兴起。刺绣主题除鸟兽花草外,扩展至人物描摹、发愿文字、山川地理、星辰天象等,写实刺绣增多。开始有两三色渐浓渐淡的绣线相间,以达晕染效果。针法上以平绣及结子绣为主,平绣类应用针法快速发展,劈绒的技法出现,开始复杂的丝线配色。(图2-7)

.9.png

图2-7 南北朝 红绢刺绣神鸟纹残片

2.5 隋唐五代丝绸之路遗珍

隋唐的织绣业发展经过前代的洗礼,呈现出空前繁荣的状况。在本土文化、诸多少数民族文化、西方文化的多元冲击下隋唐织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兴技术和中西合壁的艺术风采。

这是一个技术运用和艺术表现综合融会的发展时期。刺绣工艺发展为绣制生活用品以及观赏性艺术品两个方向。

除传统辫绣外,发展平锈类齐针、缠针、套针、接针、钉线锈类、平金法、圈金、圈银、拉金锁、铺绒、堆绫贴绢等技术。(图2-8)

.8.png

图2-8红地缀金珠刺绣花纹残片

2.6 宋代闺阁画绣

艺术形式及纹样图案风格是社会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宋代织绣纹样的造型深受时代审美思想的影响,与写实化的形式相协调,突出以轻淡自然、典雅庄重的时代风格。(图2-9)

.7.png

图2-9 宋 缂丝绣线双合壁册—宋绣瑶台跨鹤

北宋于京城设立文绣院,刺绣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文绣之风气益盛影响到民间。这一时期针法基本齐备。在图案设计方面以花卉写实题材为主要刺绣表现形式。别具匠心的制作体现了宋代刺绣工艺上的杰出成就。(图2-10)

.6.png

图2-10 南宋 褐色罗地金彩纸贴绣缠枝花纹花边

2.7 辽金刺绣文化兼容并蓄

辽金代时,由于统治者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女真族,在刺绣服饰上出现独角兽、熊、鹿、山林等特殊图案。刺绣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融会吸收了中原文化的色彩、纹样,并在刺绣品中反映出特征。(图2-11)

.5.png

图2-11 金 山西大同出土 罗地丝绣仙鹤纹霞衣

2.8 元代绣佛妙品

元代刺绣在宫廷与民间的大量需求下,技术趋于成熟,这一时期最有特点的是加金绣品增加。用金线绣制生活用品及装饰品的真正繁荣是在元代,特别是用金绣制佛教用品。(图2-12)

.4.png

图2-12元 蓝色绫绒绣莲花、蝴蝶、鹅纹法器衬垫

2.9 明代“官”、“民”刺绣崛起江南

明刺绣工艺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得到了全面系统的发展。宫廷经营的绣作规模庞大,需求量之大前所末有。明代中叶以后,社会产品商品化程度明显增大,由此带来了商品的丰富、品种的增加、流通的扩大和店铺的繁荣,其中的刺绣行业最为明显,促使了刺绣世俗化的发展。(图2-13 2-14)

.3.png

图2-13 顾绣君臣图明(左) 图2-14 顾绣群仙祝寿图(右)

2.10 清代江南三织造局

清代的织绣业沿着明代的方向继续发展,从清顺治二年起,分别在江宁、苏州和杭州三处设立专办宫廷御用和官用各类纺织品的织造局,管理各地织造衙门政务的内务府官员,亦通称织造。(图2-15 2-16)

.2.png

图2-15 明黄地绣五彩十二章龙袍 图2-16 清乾隆石青地平金彩绣云龙江崖纹桌

清代织绣工艺仍分为官营和民营两种形式。清代织绣的技术比明代更进一步,品种更多。花色的变化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清代已能织出风景图案。普通织绣物品种之多,名目之繁,用料之精,花工之多,价银之高,真是叹为观止。

2.11 跨时代绣师——沈寿与《雪宦绣谱》

沈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她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刺绣艺术家,也是中国近代刺绣工艺教育的开创者。由沈寿口述,张謇代笔记录而成的《雪宦绣谱》不仅将刺绣从纯粹的审美趣味提升到系统化的理论层次,而且对我国刺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图2-17)

.1.png

图2-17 民国京绣三蓝锁针绣富贵牡丹荷包

三 总结

对于刺绣创新,李宏复教授认为:一定要从文化空间整体的概念去研究和看待刺绣,包括其中的精神空间、社会空间、物质空间,立足文化视角,对传统刺绣艺术与当代社会的需求应进行全面了解,为中国刺绣艺术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提升刺绣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时代感的、高质量的刺绣创新人才。


上一条:第32届金犊奖全球竞赛校园分享会走进河北美术学院 下一条:“关于外观与结构设计的见解”校企合作专题讲座

河北美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冀ICP备11000893号
地址:石家庄市空港工业园区北环港路111号 邮编:050700

咨询电话:0311-88651148   0311-88596153